邓小平叫停“俘虏营”
1947年7月28日,鲁西南战役结束,晋冀鲁豫野战军共歼敌5.6万余人。大批俘虏押下来了,文工团全体同志在敌工部杨部长带领下,投入俘虏营明査暗访,对俘虏进行教育和甄别,将査出的部分将校和重要人物送往后方,下级军官则发给一些“法币”,放他们走了。
一天,邓小平政委乘吉普车赶来,催促大家立即结束俘虏营工作,政治部和文工团人员全体撤回。他说,敌人4小时以内即可到达此地。原来,蒋介石已调集重兵对我实行分进合击,并准备破坏黄河大堤,淹没我军及南岸数百万人民。刘邓首长决心提前挥师南进——跃进大别山。
文工团听完动员,立即轻装简行,汽灯箱子不要了,幕布幕条分给大家作被单,最后只留了几件弦乐乐器。全团分成若干互助小组,按身体强弱搭配好了,保证不让一人掉队。刘伯承司令员形象地说,“敌人的重点进攻战略,像一个哑铃,一头是山东,一头是陕北,中间一个把儿,就是我们晋冀鲁豫区。我们来一个千里跃进大别山,打断他的哑铃把儿。”8月7日,文工团随刘邓所率主力4个纵队开始行动,一个个格外兴奋。
“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南征第一关,是涉过黄泛区。在人烟绝迹的黄水烂泥地带,浅则及膝,深则至脐。每前进一步都非易事,拔出左腿,陷进右腿,一个人陷进去,另一个赶快去拉他,人没有拉出来,自己也陷进去了。从第一天傍晚至第二天早晨,才算爬上岸。彼此一看,不禁大笑起来,人人成了“泥菩萨”。接着是渡沙河、颍河、洪河……
蒋介石觉察我军战略意图后,急调2个师沿平汉路南下,先我到达汝河南岸,而尾追之敌3个师,距离我军已不到30公里,情势十分严重。刘邓首长赶到渡口,向部队发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指令。在刘邓首长亲临指挥的鼓舞下,6纵于当晚突过汝河,杀开一条通路。野政文工团过河,已是第二天上午。
出发时每人发给了一张烙饼,要求当日宿营地是汝河南岸彭店,万一失散了,自行前往集结。路上人喊马叫,气氛相当紧张。文工团所登的汝河浮桥,是用小船排列搭成的,上铺木板和秫秸,踩上去直摇晃。数架敌机轮番向浮桥投弹扫射,刘伯承司令员站在岸边,目送队伍通过浮桥,大家很受感动,无不希望他尽快离开渡口。
8月26日,野战指挥部率7个旅抵达淮河北岸息县渡口。正值淮河上涨,尾随而来的敌7个整编师23个旅也已逼近。危急时刻,但见刘司令员站在一只小船上,亲自用竹竿一处一处探测水深,终于找到一处可以徒涉之地,于是命令部队立即抢渡。文工团三人一组,相互搀扶,深一脚浅一脚过了河。刘、邓首长在动员会上讲,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过河之后,文工团即分散到各部队,教唱新歌《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好比一把剑
直插在蒋介石的心脏里边。
……
“跑”着缝出来的棉衣
刚到大别山,因水土不服许多人患上了“打皮寒”(疟疾),因无医无药,只能依靠自身的抵抗力硬挺。身上的浓血和衣服粘在一起,每当脱衣烤火时,不得不把衣裤一点点往下撕,疼痛至极。
冬天,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都还穿着单衣。于是,大别山出现了“10万将士学女红”这一战争景观,上至刘、邓首长,下至每个士兵,都自己缝制棉衣:先是染布,用污泥、稻草灰、锅底烟子作染料,颜成啥色是啥色;接着是裁剪,有人别出心裁,做成了军大衣,或是中式长袍——不讲好看,暖和就行。常常是正在缝棉衣,枪声一响,卷起来就跑,住下后再接着缝,可以说大家的棉衣是“跑”着缝出来的。
10月,野战军取得了张家店、高山铺战役胜利,并召开了首次县人代会。文工团排演了歌剧《白毛女》,演出完全是急就章,没有剧本、没有总谱,你一句我一句现凑的。临时找了一把京胡,一把梆子胡琴,两把二胡和一把三弦,还借了一架风琴。因幕布分给大家作了被单,只好用篷布芦席代用,但演出的激情是饱满的!这一场《白毛女》,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胜利信心。
轰动山城的《白毛女》
1949年10月20日,文工团随野战军机关乘火车从南京出发西进,转道郑州、武汉入川。10月23日抵达郑州,在二野誓师大会上演出了途中创作赶排的新节目,为进军大西南壮行。到达汉口,1团、2团联合组织晚会,欢送四野进军华南。随即乘轮船溯江而上,12月1日,野政文工团腰鼓队参加了盛大的重庆入城式。腰鼓队编排新颖,一半是女演员执铜钹,一半是男演员打腰鼓,队形变化层出不穷、雄壮有力十分引人注目。
1950年元旦至春节,为慰问部队并招待重庆市各界,1团1队赶排并上演了大型话剧《胜利渡长江》。1团3队在红旗剧场公演了歌剧《王秀鸾》,后来此剧连演20场。2团在抗建堂上演歌剧《白毛女》,演出中浓烈的阶级感情和泥土气息,令初次接触解放区文艺的山城观众耳目一新,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