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蓝天的召唤,
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博士毕业前,孙宏伟、刘艳慧曾收到一些科研院所发来的邀请函,也有朋友帮忙联系了机关单位。美好的未来似乎触手可及,孙宏伟却显得心事重重。追问之下,他向妻子道出了心声:“穿上军装6年了,没到过部队,没摸过兵器,没带过兵,总感觉少了什么。我们去作战部队吧,把自己磨练成真正的军人!”刘艳慧欣然应允。
回顾从军历程,夫妻俩感慨万千。1997年高考时,两人因为填报志愿失误,虽然均高出重点线近百分,却与地方重点大学无缘,后经调剂成为空军导弹学院不穿军装的“并轨生”。入校后,军校里嘹亮的军歌、帅气的军装,让他们羡慕不已,激发了从小就渴望从军的梦想。当听说考取本院研究生就可以入伍,他们铆足了劲,在学习上结成互帮对子,共同奋发努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双双考取研究生。因共同奋斗而互相萌生爱意的他们,把爱情的力量化作学习的动力,又一起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期间喜结连理。为了从军付出如此艰辛,圆梦之旅岂能半途而废?
得知他们的打算,亲友们都大跌眼镜。有学长善意地提醒,基层作战部队没有用武之地,擦车你不如小兵麻利,操弄兵器你没有老技师“油条”,去了能干啥?
这些话曾让他们动摇过,但摸着身上的军装,他们重又下定决心:“基层终将选择那些选择基层的人!有蓝天的召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刚到部队那几个月,处在“阵痛期”的他们,给家人、亲友打电话的频率越来越低。但大家还是从话里话外听出了端倪,不解、埋怨和担忧随之而来。
各种各样的声音,加上“郁郁不得志”的处境,让他们有些怀疑当初的选择。就在犹豫彷徨之际,几件小事深深地触动了他们。
当时,由于刚换装不久,多数官兵对兵器简单操作还能应付,但能系统掌握操作维护技能的,全团还没有几个。一次,兵器突发故障,在场的技师束手无策,急得直冒汗,眼巴巴看着孙宏伟……
刚分配时,师团领导带着官兵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虽然当时团里住房紧张,还是给他们腾出了一套3室2厅的“常委房”。
“部队需要我们,这里一定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从此,夫妻俩“吃了秤砣铁了心”,在基层一干就是7年,这让很多人没想到。
战友没想到。当初,很多人以为他们只是来“镀镀金”,待不了太久。时任营教导员李文华生怕孙宏伟这个“宝贝疙瘩”不安心,没事就找他一起散步、谈心。
父母没想到。那年冬天父母老两口来队,非要到孙宏伟所在的营里看看。那天,父亲踩着半尺厚的积雪,越走脸越沉。离营区还有100多米时,他说啥也不进去了:“这到林海雪原了吧?”回来后,一夜未眠的老父亲若有所思地说:“我没啥文化,至少还懂得‘人往高处走’的理儿。你干了这么多年,咋就没挪个窝?”
不是没有挪窝的机会。2010年,山东老家组建同型地空导弹部队,协调机关从该团选调干部。这对格外恋家的刘艳慧来说,诱惑太大了。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
渐渐地,夫妻俩有了清晰的主见:“虽然我们调整一个参数、维修一个部件、搞出一个小革新,看上去微不足道,实际上这些都是部队急需的,直接关系一次战斗的成败,作用不可限量。看着自己的努力直接转化为战斗力,这种成就感,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
让夫妻俩庆幸的是,这些年从空军到军区空军、师、团,越来越重视技术干部。在作战目标牵引、驾驭新装备这个大背景下,专业技术人才大有用武之地,首长机关对专业技术人才在调级、评功评奖等方面给予了倾斜政策,两人都觉得“赶上了好时代”。如今,倾心于在战斗一线保障兵器、培养人才的孙宏伟颇为自豪地说:“将来有一天,师长、团长一说起来,都是我的徒弟,都叫我师傅,当年打靶给他们排除过故障。这都是很欣慰的事,有桃李满军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