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的塞外高原疾风骤起。飞沙走石间,一簇簇红艳艳的植株似盾如墙,顽强挺立,枝头淡红色小花笑靥盎然。这就是荒凉高原上最常见的红柳,耐风蚀,寿命长,常用来防沙固林,其根系最深可达地下几十米。
“只因根扎得深,所以生命力旺盛。”不久前,记者来到北空导弹某团,见到了孙宏伟、刘艳慧,一对扎根塞外边防7年的“博士夫妻”,聆听他们为强军梦激情唱响的青春之歌。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拼搏更美丽”
2007年盛夏,一辆列车自北京隆隆驶向内蒙古。自空军工程大学博士毕业后,刚刚来到北空导弹某师报到的孙宏伟和刘艳慧,又并肩踏上了西进之旅。
刘艳慧分到了导弹团技术保障队,孙宏伟去导弹营任天线收发车技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到部队的新奇劲儿还没过,他们就出现了种种“水土不服”。
驻地常年“黄沙满天飞,风吹石头跑”,从小在齐鲁大地长大的孙宏伟,真正领教了朔风的凌厉。
环境艰苦倒在其次,更让孙宏伟苦恼的是自己仿佛成了连队的“异类”:带队他张不开嘴、喊不出声,脸憋得通红;操纵兵器他手忙脚乱,漏洞百出。在最为自信的兵器专业领域,也常常遭遇尴尬。一次兵器发生故障,他一五一十地分析电路图,半天没找到故障点,老士官技师张清彬这儿调调、那儿测测,几分钟就搞定了。
刘艳慧也有类似的遭遇。
虽然官兵们一口一个“博士”,但那种异样的眼神,让夫妻俩越发清醒。从此,他们放下博士身架,从普通战士做起。从带队口令到兵器的开关机,孙宏伟开始边学边问边练;刘艳慧跟男同志一样,在兵器上爬上爬下,活跃在装备保障一线。那段日子,他们白天跟班见学、操练兵器,晚上钻研理论,在各自岗位上忙得不可开交。两人单位相距不足20公里,却过起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连偶尔的电话问候也成了技术交流。
夫妻俩相互鼓励、你追我赶,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天线收发车功能复杂,仅集成电路板就有200多块,孙宏伟每天游走在各种“电路迷宫”里,越琢磨越痴迷。随着经验的积累,他本就深厚的理论和兵器实践有效对接起来,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3个月就成了“主打技师”。
那年10月,孙宏伟第一次接受重大任务的检验,也是新装备第一次遂行实弹打靶任务。打靶前,兵器突发故障,厂方专家也一筹莫展。“让我试试。”一向话不多的孙宏伟站了出来。他果断判明是高频箱本振出现问题,手到病除,确保了该营实弹打靶3发3中。专家们赞叹:“有孙博士在,我们可以下岗了。”
刘艳慧也不甘示弱,一本几百页的电子维修车教材被她翻得又厚又黑,专业技术突飞猛进,先后修复故障电路板30余块,自主编写的《兵器装备故障汇编》,成为团里的专用教材,研发的“装备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装备管理信息化、精细化。
寒来暑往,皮肤渐黑,夫妻俩在基层越干越有滋味,技术不断精进,成果越发丰硕。一年后,两人双双被评为军区空军保留技术骨干,两年后携手成为空军保留技术骨干,2013年又同时成为全师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军委习主席曾对青年人说过,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如今已是全师天线收发车专业首席专家的孙宏伟深有感触地说,“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拼搏更美丽。植根基层这片沃土,拥抱基层这片热土,高学历人才才能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