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精彩图片>>正文

《父母爱情》不仅仅是简单怀旧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栗振宇责任编辑:王春艳2014-05-19 10:03

精神还乡与艺术之美

——从军旅作家刘静作品《父母爱情》说起

图为由刘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父母爱情》剧照。

军旅作家刘静1994年发表的小说《父母爱情》,10年后再次被推到公众视野。由她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父母爱情》作为央视黄金档的开春大戏,屡创收视新高,而重新出版的小说《父母爱情》最近也一度脱销。应该说,这种情况在文学界并不鲜见,一部作品的流行除了依赖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还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作品以外因素的综合影响。

有人把《父母爱情》的再度流行归结于当下的一种文化怀旧心理。这样说不无道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这种怀旧气息逐渐浓郁起来。与《父母爱情》描写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家庭婚姻生活相似,包括近些年知青文学的再度走红,80年代为背景影视剧的陆续播出,甚至还包括各种老商标的重新上架,各类主题老照片的展览等等,这些文化形式不约而同地把触角伸向上个世纪离我们并非久远的生活史,让处在手机、电脑、网络等现代生活元素裹挟的人们重新把视线定格在那一个个过往岁月的褶皱处,去细细品味曾经的生活状态。

可是,这仅是简单的怀旧吗?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不少人对文学陷入低迷而发出一片叹息的时候,有一种声音显得十分坚定:“就像20世纪前半叶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催生了一大批文学经典一样,20世纪后半叶中国独特的历史轨迹也一定会成为未来文学繁荣的强大动因。”的确,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革,急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其中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它们不可避免地在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打下了深深烙印。那么富有激情的岁月基调,那么充满变数的人生故事,那么具有个性的人物性格,都足以让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成为艺术表现的一座富矿。

与此同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中国人以最快的速度逐步走向一个色彩缤纷的年代。生活环境的急剧变迁伴随着各种理念、态度、风尚的交错与碰撞,人们除了收获现代生活的便捷高效,也承受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告别传统的不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等等所谓“现代性的困惑”。由此,一头连着丰富的创作素材,一头面对当下困惑的挤压,作家把目光投向刚刚离开而又面貌迥异的过往岁月,把这一特殊时间段当作生活样本去反思和叩问有关社会、生活与人性的基本问题,或许是一种自觉,一种必然。当然,这种目光回望不是敝帚自珍式的情感寄托,而是充满理性的审视与反思。所以,与其说《父母爱情》这样的作品是在怀旧,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还乡——在过往岁月里点燃的火花,其光芒直抵现代人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