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返校之路":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调查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颜士栋责任编辑:任爽
2018-04-25 04:16

3月,全国高校纷纷开学,与之相伴的,是即将到来的又一个征兵季。军营和社会将再次把目光聚焦校园——这里已成为人民军队士兵的重要来源之一,成为一个个有志青年的军旅起点。

其实,这里也是一些青年人军旅的终点。每当一批大学生从校园走向军营时,都有一批退役大学生士兵跳下战车,褪去迷彩,退役返校,重拾书本,走进课堂。

退役大学生士兵们返校后过得怎么样,身份转换得如何,面临什么样的现实,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是即将走向军营的大学生们所关心的。因为,未来怎么样,身边有参照;更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因为——

终点之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起点之前的选择。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校园里,不褪色的“迷彩兵阵”

——对北京部分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的调查

■颜士栋

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已逐渐成为首都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图为中国矿业大学以退役大学生士兵为骨干组建的国旗护卫队举行升旗仪式。张玉琪摄

设置了闹钟的手机刚一振动,毕紫瑛就伸手把它关掉了。此刻,是周一清晨五点半。她悄悄起身,抓起床头已没有军衔的旧军装,钻进了洗漱间。

作为北京化工大学“旌旗中队”的一员,去年退伍返校后,毕紫瑛一直坚持每周一参加升旗仪式。

互相整理着装、按照曾经服役的军种整齐列队,6点25分,“旌旗中队”队长孙会彬轻声下达“齐步走”的口令,带队向国旗台走去。

校园还在沉睡,这条路他们走过春秋冬夏,队伍中不断有人离开又有人加入。

“有的靠它寻求慰藉,有的靠它追忆军营……”毕紫瑛觉得,每个退役大学生士兵都能从“旌旗中队”这样的社团中找到不同的意义,但无论何种意义,都与曾经的那段军旅生涯有关。

自2009年以来,我国兵役征集制度出现大幅变化。从此,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走进军营,也有数以万计的退役士兵重返校园。随之而来,成百上千的“迷彩”社团在各高校悄然兴起。透视这些连接军营和校园的特殊“接口”,我们能看到什么?

升旗归来,已是晨曦微露。毕紫瑛和战友穿着各色的军种迷彩,迈着整齐的步子走进曦光,在初春的校园留下一串串斑斓的投影……

1. 新兴社团

在动辄社团过百的高校中,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无论数量还是资历都不突出,但凭借成员素质、军事特长等优势,正赢得众多学生的青睐

“战友协会”火了!有一段时间,刘立焕走在北京工商大学的校园里,经常被不认识的同学拦下,询问能否加入这个由退役大学生士兵组建的社团。

一切源于2015年元旦晚会上的那次惊艳亮相。当时,这个社团刚成立就赶上校团委征集节目。刘立焕和社团的其他几名退伍老兵将刺杀操、军体拳、队列动作等军事课目精心编排成节目。晚会上,这场名为《兵耀工商》的表演高票当选为最受欢迎节目之一。

从那以后,“战友协会”频繁参与学校的管理、军训、征兵等工作,“如果学校的哪项活动少了‘战友协会’,似乎都不算一次成功的活动”。

近年来,北京市大学生士兵参军比例屡创新高,校园中的退役大学生士兵群体逐渐壮大,像“战友协会”这样的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不断涌现。

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办公室主任曲涛介绍说,2016年他们首次组织国防教育类学生社团评比,31所参评北京高校中有10所都派出了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参赛。

作为一种新兴社团,在动辄社团过百的高校中,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无论数量还是资历都不突出,但凭借成员素质、军事特长、学校扶持等优势发展迅速。

刘立焕所在的“战友协会”,组建仅一年就被评为学校甲级社团,在全校108个社团中排名前十,是其中最“年轻”的。

同样“年轻”的还有北京科技大学的“戎程研究会”。2016年他们参加北京高校国防教育类学生社团评比,在43个社团中排名第四。

“这个排名是与举办活动的数质量、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密切相关的。”担任“戎程研究会”会长的胡俊宇说。

2. 关键纽带

退役的学生在这里歇歇脚,重整行装再出发;想参军的学生从这里获取信息,揭开军营的神秘面纱

“退伍了,老同学都忙着毕业找工作,而我却忙着翻旧书从头再来!”

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田佩青是大二时入伍的,退伍返校后,正赶上课程转入实践教学。老师要求每人设计一套女西装,在通信团“三尺机台”值班两年的她重拾剪刀软尺,感觉“与同班同学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田佩青面临的,是很多退伍大学生返校后都要经历的“适应期”:课程落下不少、办理复学手续繁琐、不适应新的班级和寝室……

这时,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的作用便凸显出来。“从校园到军营,有老班长给我们引路,从军营回校园,咱老学长也该站出来引路。”一位社团负责人说。

退伍返校那天,列车还未进站,刘立焕就看到了月台上学校欢迎退伍老兵的横幅。接下来,“战友协会”协调学校为每名退役大学生士兵准备了全新的被褥和生活用品。退役大学生士兵集中居住的宿舍门楣上,则醒目地写着“老兵之家”。

刘立焕觉得,退役大学生士兵组建的社团像是个互助组织,重返校园的在这里歇歇脚,重整行装再出发;对想参军的学生来说,这里又像是一扇观察军营的窗口,很多心中的疑惑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面对即将到来的征兵季,“戎程研究会”一直没闲着。他们将开始准备征兵宣讲会,挨个宿舍发放征兵宣传单,并协助组织报名人员体检。他们还管理着一个征兵工作群,负责线上答疑,发布最新政策。“相比学校和老师的‘官方宣传’,学生们更喜欢这种接地气的交流。”一位高校武装部的老师说。

前不久,退役大学生士兵李帅的一名室友也报名参军入伍了。谁能想到,两年前,直到把李帅送上运兵专列,这个好兄弟还在劝他,“别去了,去了你肯定后悔。”

对此,退伍后仍是一头“板寸”的李帅认为,“我们就是一面镜子,身边的同学都能看到军旅给一个青年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3. 聚散星火

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呼唤持续教育和激励机制,避免出现人才流失、成员素质下降等问题

给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上课时,在北京工商大学武装部工作了10多年的许峰经常告诫大家:退役大学生士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个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被看作整个群体的反映。

“因为自带光环,他们往往被直接归入好学生行列,但繁重的学业和新的校园环境,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面对的。”北京科技大学武装部的老师郭南说。

退役大学生士兵在能力、际遇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此类社团的发展。目前,北京高校的很多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都发展到了50人以上。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长期参与社团活动,很多社团都出现了人才流失、成员素质下降等问题。

“从封闭的军营一头扎进多彩的校园,他们也有不少困难,需要帮助引导,但我们有时真的力不从心。”郭南坦言,武装部4个老师中3人都有教学任务,学校对退役大学生士兵使用得多、培养不够。

不同于其他学生社团,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大多是属于服务性质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大多是义务担负征兵宣传、国防教育等工作。有高校武装部的老师谈到,“他们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个人发展上得到的‘实惠’却很有限”。

由于身份特殊,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一般没有企业赞助或民间组织提供经费,而个别单位行政性或命令性的强制干预过多,也导致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

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的持续教育和激励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的“老兵协会”开始将教育融入升旗、大合唱、入会仪式等活动中,还聘请了心理辅导员。北京工商大学的“战友协会”准备设立“老兵奖学金”,在退役大学生士兵群体中展开评比,更好地督促他们完成学业……

对于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的发展前景,不少社团负责人还有着雄心勃勃的想法:建立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联盟,展开跨校合作;争取在奖学金、学分和保研等方面有更多优惠措施;招收有入伍志愿的学生作为后备人才培养……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郭南认为,大学生士兵从部队到学校、从社团到社会是一个传播国防正能量的重要过程,“建设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社团,对学生、学校和军队、国家都是好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