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舟山渔民梁奕卷一生中有三件事最为自豪:到老教出了5个打铁的徒弟;年轻时被政府评为“红老大(优秀渔船长)”;小时候出了个点子,在日本人的眼皮下救了三个英国人。
搭救三个英国人的事发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1942年。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但深深烙在梁奕卷记忆中。
沉没射杀
“那天是农历八月廿三(1942年10月2日),天刚蒙蒙亮,我们青浜岛上的老百姓听到东边一声巨响。”比梁奕卷大5岁的林阿根也记得那一天的场面。当时他在山上干活,听到巨响抬头瞭望,只见东边海面上,一艘大轮船的船头翘起,尾部逐渐下沉。
位于中国东海的青浜岛,是中国最大群岛舟山群岛的一座小岛,向东十多海里,是运输繁忙的公海航线。
听到巨响的中国渔民们发现,那艘沉船并非商船,而是一艘日本人运送英国战俘的战俘船。
这艘载重7152吨的“里斯本丸”战俘船,在1942年9月27日上午从香港深水埗码头出发,搭载了1816名英军战俘和侨民、778名日本士兵和乘客,还有1676吨货物。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1.5万名英军投降。而这艘船上装载的战俘,相当于驻港英军的十分之一。
1942年10月1日7时许,“里斯本丸”被负责破坏日军海上交通的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现有史料证明,“里斯本丸”并没有按照国际公约的要求,安装红十字标志。
“里斯本丸”中弹后失去动力,在海上漂流。日本军舰赶来了,接走了大部分日本人,只留少量卫兵在甲板上监视战俘。
当时英国战俘被关在三个闷热、肮脏和昏暗的底舱里,日本人撤退前用木板钉死舱门,再盖上防水布,用绳索紧紧捆住。“里斯本丸”中雷处位于尾部,尾部第三舱的英国战俘要轮流拼命手摇水泵,泵出海水,而其他底舱里已经有俘虏发病身亡。
10月2日的那声巨响宣告了“里斯本丸”命运的终结,第二舱的英国战俘开始拼死一搏,他们撞破舱门,冲上甲板,然后去援救第一舱和第三舱的战友。第三舱里的英国战俘太过虚弱,行动迟缓,加之通往舱门的木梯断裂。600多人只有200多人爬上甲板,400多人最先遇难。
但是逃出生天的英国战俘并没有想到,后面还有更为可怖的一幕:日本兵开枪了!
率先冲上甲板的带队军官非死即伤,跳海逃生的英国战俘也遭到射击,有的战俘想攀上日军的救援船只,又被无情地踢回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