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年前的那个7月,13名胸怀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梦想的“新青年”齐聚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从1999年开始,一批批身着橄榄绿的“红肩章讲解员”,先后为近2000万名游客义务讲解。他们就是被誉为“红色哨兵”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官兵。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梦想从这里起航
■孙进军
夏日的申城,烟雨蒙蒙,满眼翠绿,处处充满生机。
上海市兴业路76号,绿树掩映下,两栋青砖黛瓦的石库门建筑,坐北朝南,威严矗立。矾红色雕花,黑漆的大门,墙上写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的金字,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97年前的那个7月,13名胸怀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梦想的“新青年”齐聚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从1999年开始,一批批身着橄榄绿的“红肩章讲解员”,先后为近2000万名游客义务讲解。他们就是被誉为“红色哨兵”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官兵。
挺立红色圣地,不忘来时初心。这里,既是我们党出发的地方,也是官兵梦想起航的地方。
一
“大家好,欢迎参观中共一大会址……”这天上午,下士蔡晨华像往常一样,精神饱满地为中外游客讲解。刚一开口,两个熟悉的身影突然跃入他的眼帘。那是他的父母亲啊!他心里一阵慌乱,但他迅速调整状态,继续进行讲解。40分钟讲解结束,再抬头望去,两个身影已消失在人群中。
眼前的蔡晨华,1米85的个头,脸蛋圆润,目光有神,笔直的身材,缓慢的语速,一个暖暖的大男孩形象。“我是中队第56名义务讲解员。当兵5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共讲了1000多场,70000多人次听了我的讲解。”他一字一句地说道。
蔡晨华是上海人,从他家到中队仅有3公里,到中共一大会址不到4公里。参军之前,他只去过1次中共一大会址。那时,他在上海一所大学读书。作为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他带领同学来接受红色教育,但当时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只记得,这里是党出发的地方。
兵之初,他的梦想是进国旗班,当一名光荣的旗手,后来他的愿望实现了。但一次经历,他又有了新的梦想。
那天,还是新兵的蔡晨华和战友们一起,来到中共一大会址参观。为他们讲解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班长刘铠瑞。只见刘班长端庄的军容军姿、丰富的党史知识、精准的语言表达,赢得游客阵阵掌声。当时,蔡晨华被感动了。
当天晚上,他主动找刘班长聊起讲解员的事。班长告诉他,1999年5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竣工,馆里讲解员人手不够,十中队的义务讲解员解了燃眉之急,这一讲就是十几年。听着班长的讲述,他突然语气坚定地说:“班长,我也想当讲解员,像你一样!”
“讲解员,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班长递给他一摞厚厚的讲解词,接着说道:“两周内背熟这3万字,才有资格参加选拔。”蔡晨华数了数,小小的5号字,足足18页。就这样,他和同期入伍的8名战友展开了竞赛。
凌晨2点,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一束月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墙角的床上。伴随着战友此起彼伏的鼾声,侧卧在床的蔡晨华,一手举着微型手电,一手捏着讲稿,嘴里叽里咕噜地小声诵读。读着读着,手电掉落在床上,讲稿铺在脸上,他已全然不知,沉沉睡去……
就这样,蔡晨华白天参加升降国旗、执勤站哨,晚上挑灯夜战、苦记硬背。两周后,中队组织考试,他名列第一,又经过两周试讲,他终于如愿以偿。他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父母,父亲惊讶之余,丢下一句话:“你不是这块料!”他了解儿子,因为儿子从小不善言辞。
第一次讲解,蔡晨华的确令人大失所望。站在众人面前,他表情紧张,手势僵硬,磕磕巴巴,急得满头冒汗。特别是当他讲到“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时,有人大声问道:“为什么党的生日是7月1日,而不是7月23日?”他搔搔头,顿时哑口无言。站在旁边的班长刘铠瑞赶紧解围:“战争年代资料难寻,一大召开具体日期当时无从考证。1941年,党中央决定将7月1日作为建党日。7月23日,是之后考证得到的准确日期。”话音刚落,游客们投来赞许的目光。
那天晚上,蔡晨华失眠了。他深刻认识到,要当好一名讲解员,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渊博的党史知识。没几天,《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苦难辉煌》等党史军史书籍,堆满了他的床头柜。
很快,蔡晨华就成了中共一大会址有名的“问不倒”。有一次,一个外国游客用并不流利的汉语问道:“你怎么评价张国焘这个人?”蔡晨华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对于张国焘,历史已经作出了评价!建党初期,他曾做出过贡献,而且在党内担任过重要职务。但后来,他丧失了信仰,萌生了野心,企图分裂党、分裂军队,甚至想另立中央,最终沦落为历史罪人。”这名外国游客听后,伸出大拇指,满意地点了点头。
蔡晨华的完美表现,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其实他更在意的,还有父母的肯定。他几次邀请父母前来听他讲解,父母都婉言拒绝了。那年“七一”前夕,父母无意中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儿子声情并茂讲解的画面,他们决定去现场看一看。
人群中,蔡晨华自信地讲,父母仔细地听,边听边默默地为儿子鼓掌。回家后,父亲发来一条信息:儿子,好样的!我和你妈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