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帽子风波”
55式军服装备后,当时很多人对船形帽意见非常大,尤其是士兵们对这种帽子特别反感。一是由于过去美国兵和国民党兵戴船形帽,船形帽和这些兵的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人民子弟兵现在也戴这种帽子,感情上接受不了;二是船形帽的标准戴法是歪戴,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船形帽规定是要向右歪戴的,帽沿距右眉一指宽,距左眉二指宽。但中国人历来是不习惯歪戴帽的,歪戴露出左边半个光头就更加难看。因此在军内外反映非常强烈。战士们不理解:“这不是跟国民党兵差不多吗?”“你懂个啥,这是向苏联老大哥学哩。”干部“训”起战士:“当兵嘛,奉命着装,叫你戴你就戴!”可是,能不戴船形帽时,许多战士还是不戴,折起来就能塞进裤袋里。有的战士宁愿光着头,夏季戴冬帽或是戴过去的旧式军帽,也不愿戴新配发的船形帽。
据解放军报记者报道:1957年5月14日,27名士兵代表在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反映:船形帽不仅不适用,而且不好看。“戴正了,像和尚;歪戴着,像流氓。”老乡们也说:过去蒋介石学美国兵歪戴着船形帽,很使人讨厌;咱们解放军戴原来那种帽子不是很好吗!

这张1957年的照片是铁道兵上等兵和他父亲的合影,但不愿意戴船形帽,仍旧戴以前的解放帽。
1957年5月3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军内外同志对船形帽有意见》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军内外许多同志先后给本报寄来数百件稿子和信件,他们不赞成我军士兵戴“船形帽”,建议仍改为过去的“解放帽”或其他更合适的军帽。这里我们选登几篇,供有关部门参考。选登的三篇文章题目是《优越性何在?》《实在看不惯》《既不适用也不美观》,反映了战士们和人民群众对船形帽的强烈不满。
一石激起千重浪,文章发表后,几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读者,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以个人名义或联名向军报写稿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情,建议改革船形帽。许多同志在来稿来信中表示,他们在解放军报上看到以上文章后,感到是替士兵说出了心眼里的话,十分高兴和赞同。南京军区司令部朱赤大尉来信说:“改革船形帽这并不是少数人的意见,不论在部队和机关里都没听见有人说过船形帽的优点。”他认为:士兵不愿戴船形帽,他们戴上了就显得没精神,还时常发牢骚;群众看不惯船形帽,征兵时不少青年因为怕戴船形帽不愿入伍,影响了兵役工作;士兵不愿戴,军官就批评,也影响了官兵关系。3402部队政治处下士唐天祥说:“为戴船形帽我在部队受过几次处分,为戴船形帽也引起母亲的生气,说我不像个样子,为此我也很难过,我应征入伍服兵役,却没想到为船形帽出乱子。”
许多同志还批评了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他们问:原来的“解放帽”人人说好,为什么不戴,偏偏要士兵们去戴这种既不节约,又不实用、美观,更不适合民族习惯的船形帽呢?7058部队舒玉杰、0075部队刘振荣和刘灌、382部队张玉廷等同志都在来信中说:为了我军的荣誉和尊重民族习惯,我们希望和期待领导考虑改革船形帽,并在1958年让全体士兵戴上“解放帽”或其他更好的军帽。许多士兵们还表示,为了节约,今年发的船形帽仍然要继续戴下去。

一队戴船形帽的士兵。
据上海警备部队领导机关一位负责同志说,去年(1956年)《解放军报》发表文章解释说船形帽有四个优点,士兵和连排干部们看过之后,提意见说那四个优点是强拉硬凑的。说省布吧,叫士兵半个脑袋干挨晒。说戴钢盔方便吧,平时又不戴钢盔,再说戴过去那样的帽子也可以戴钢盔。说显得威武吧,弄得成了怪样子。说许多国家的士兵都是戴这种帽子的,但闹得很不合中国的民族感情,又算什么优点呢!
可以说,当时大家对船形帽的反映非常强烈,是继抗战初期红军改编八路军的“换帽子风波”后我军第二次因军帽引起的重大争议,这是领导机关和设计部门始料不及的。
当然,也有些战士觉得船形帽好看,一位署名“丁原”的老战士回忆说:

我是五十年代第一批义务兵,这是1957年我(后排右六)所在部队的无线电员进行培训时留下的合影。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所戴的是船形帽,这种帽子我们戴上后感到很神气。然而,有人说,人民子弟兵戴这种帽子,不像是“好人”,老百姓很反感。也许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帽子只戴了两年多,就换成了解放军帽。

也有愿意戴船形帽照相的。这位空军上等兵看上去就很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