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6年前那举世瞩目的一降么?它告诉了世人海军建设的密码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作者:陶欣欣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11-22 12:46

3

科学的规划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在人民海军的发展过程中,就有一次因为制定了不合适的规划差点走上歧途。

1975年5月,由于安全形势的影响,在这一个月内,毛泽东同志连续两次对海军做出指示,“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十年达到目标”。

海军建设突然成了一项非常紧要的任务。然而,受到一些文革思潮的影响,一些部门在落实毛泽东同志指示的时候,犯了“大跃进”的错误,仅仅花了20多天的时间,就仓促制定了《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

这份“十年规划”只顾眼前、忽视长远,急于求成,重生产、轻科研,只强调产量,却不讲装备水平与质量。一旦被执行,将会影响海军未来十年发展建设的方向。

刘华清看到这份规划后,非常失望。强烈的使命感督促着刘华清紧急撰写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万言书上报给毛泽东和邓小平。他在文中分析了“十年规划”中存在的八个问题,呼吁海军建设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稳扎稳打。

这种声音使得海军建设回到正轨。以航母为例,因为有了科学合理“时间表”和“路线图”,80年代开展论证工作,90年代开展子项目预研和人才培养,90年代末引进外国航母和舰载机技术充分消化,再之后才有了“辽宁号”的出现和6年前“飞鲨”的惊世一降。

4

甲午海战的惨败,让中国人明白了建设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的重要性,但多少年过去了,这一愿望曾经一度遥不可及。

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曾提出过“看起来很好看”的海军战略和建设规划,但这些“计划书”往往都缺乏科学依据和现实支撑,好高骛远,最后都不了了之。只有新中国完成了这一历史重任。

立足当下,人民海军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着眼未来,科学规划是否已经过时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海外利益不断拓展,中国海军必然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首次提到:“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

在这一战略转型的指引下,人民海军要走向深蓝,不仅需要更大吨位的水面舰艇,还需要不同功能的配套辅助舰艇。

从吨位上看,国产航母、新型驱逐舰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舰种来看,人民海军不仅重视战斗舰艇的建设,船坞登陆舰、综合补给舰、医院船、电子侦察船等辅助舰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歇,反而走得更快了。目前各国都在竞相发展的人工智能和定向能武器可能会是改写未来海战规则的两个高新技术体系。

我们不能因人民海军的建设成果沾沾自喜,而应该在继续稳步推进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科学地研究下一代武器装备和海军战略,做好维护国家和平和发展利益的坚强后盾!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