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9十大国内科技新闻,这是中国创新路上的里程碑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陆成宽 高博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12-30 17:20

7

首次解析

非洲猪瘟病毒结构

非洲猪瘟,生猪养殖户的一场噩梦。这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有效疫苗。

我国科学家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新华社发(王强摄)

10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的论文。这是一种正二十面体的巨大病毒,由基因组、核心壳层、双层内膜、衣壳和外膜5层组成,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260纳米的球形颗粒。以前“盲人摸象”,如今看到了病毒全貌,疫苗研发可以更有针对性。

这是国际上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8

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

远超理论预言上限

2016年初,中国科学家开始利用LAMOST观测了3000多个双星天体,其中一颗“走路拉风”的B型星引起关注,并进而发现它的伙伴是一颗黑洞,有70倍太阳质量,刷新了人类对于恒星级黑洞质量上限的认知。

我国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新华社发(喻京川绘)

目前恒星演化模型只允许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现有理论认为,恒星在形成黑洞前,会吹出星风丧失物质,因此恒星级黑洞不会特别重。最重的恒星,形成的黑洞也就20多个太阳质量。之前发现的黑洞都没超过这个量级。LB-1的发现可能意味着有关恒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论将被改写,或者以前某种黑洞形成机制被忽视。

这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标志着利用LAMOST巡天优势搜寻黑洞新时代的到来。“光谱之王”才能发现“黑洞之王”。相信未来会有一批平静态黑洞现身, 揭开这个“黑暗家族”的内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