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的三个棱面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丁怡全 林碧锋
临近春节,杨祝英更忙了,“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咨询或预订过年期间的住宿与餐饮”。
杨祝英家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江东社区的银杏村。每年9月到12月,是银杏村最美的时节,万亩连片的银杏林,将这里装点成金黄色的童话世界。
杨祝英在村里开着一家客栈。“最迟1月初,银杏叶就会全部掉光,但客流通常会持续到过完春节假期。”杨祝英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游客到银杏村并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银杏,更多是来体验另一种生活。
近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云南省不少曾被高山深谷隔离在游客视线之外的乡村,如今正慢慢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而在大量游客探寻田园牧歌之时,经济和生态的天平该如何平衡?
致富:银杏树鼓起“钱袋子”
银杏村的银杏历史悠久。
相传明洪武年间,银杏村先祖从四川成都来到腾冲戍边,发现此地有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银杏树,便在此安营扎寨,此后逐渐在各家房前屋后和庭院继续种下许多银杏树……现在,这里已有天然连片银杏林1万余亩、3万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200余株。
由于地处边远、基础设施薄弱,银杏村尽管拥有大片银杏树这样的天然旅游资源,其乡村旅游却迟迟没有发展起来,银杏村一度是固东镇最贫困的地方,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70%。
杨祝英家的生活曾经也很拮据。她和丈夫忙碌一年,通常收入仅1万余元。
2006年,受够了苦日子的杨祝英决定改变。在政府引导下,杨祝英改造升级自家小院,200多平方米的双层木房装饰一新,屋檐下挂上玉米串和油纸伞……就这样,杨祝英办起了农家乐,成为村里最早的7户农家乐之一。“当时没有什么积蓄,东拼西凑就借来了3万多元,加上政府的补助,才勉勉强强把农家乐搞起来。”
作为村子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农家乐能不能让日子好起来,杨祝英心里也没底:这些存在了上百年的银杏树,真的靠得住吗?
出乎预料的是,办起农家乐的第一年,杨祝英家的纯收入就达到4万多元。杨祝英笑了:“在旅游旺季,一天最多要接待10来波游客。我的拿手菜银杏果炖土鸡,游客都爱吃。”
近年,银杏村基础设施更是得到全面改善,扩建硬化进村主路及村内道路200余条,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发展到140多家,不少村民的腰包都鼓了起来。2018年,江东社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09元。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0年的726户、2520人减少至18户、66人。
行走在银杏村核心景区,挂着醒目招牌的农家乐和客栈随处可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穿梭于乡间小道,或三五成群在农家小院里观赏拍照。街道边不少群众售卖银杏果、银杏酥等特色产品。
“是银杏树鼓起了更多百姓的‘钱袋子’。”江东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安中说。
生态:洱海民宿要等一等环保
2017年3月,一纸“最严治理令”为洱海流域2400多家餐饮和民宿画下了休止符。
2014年起就在大理市双廊镇经营客栈的重庆人安南,按政府规定关停了客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洱海都面临着政策、法规和规划等落后于发展速度的窘境。开发得太快了,有必要等一等环保。”安南说。
2018年5月,洱海治理再提速。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实施,将完成环湖1806户生态搬迁与补偿,并同步建设5800多亩环湖生态湿地和缓冲带。
人退湖进。赵光荷家的临水听涛客栈成为双廊镇第一家整体拆除的房屋。赵光荷一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洱海边,临水听涛客栈倾注了两代人的心血。看着一砖一瓦辛苦盖起来的房子慢慢被拆除,赵光荷还是表达了理解:“如果洱海不好,还有什么海景房?”
“临水听涛客栈拆除后,连上周边的湖滨带,可以让洱海湖滨带扩容将近10亩。”双廊镇洱海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石国军发自内心地感谢赵光荷一家。
据本刊记者了解,眼下,云南正破除“就洱海抓洱海保护治理”的误区,全力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力图走出一条保护洱海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去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保持Ⅱ类水,保持Ⅱ类水月份数为2015年以来最多。这意味着抢救洱海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随着环湖截污治污设备投入使用,洱海流域城乡生活污水已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自去年9月起,一些符合规定的客栈陆续恢复营业。双廊恢复营业的客栈有255家,餐饮126家,约占总数的六成。
苍山洱海风光旖旎,风情各异的民宿是人们到此探寻“诗和远方”的一个落脚点,经营者多是热爱大理的“有趣的灵魂”。
“对于‘三线’划定后腾退的客栈和民宿,我们邀约从业者从苍洱地区向州内其他旅游区域扩散,把‘有趣的灵魂’留下来。”大理州旅发委副主任席玲说,随着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政策措施的日益完善以及旅游行业管理规范不断加强,未来大理的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将会相向而行。
乡愁:爆款景区如何打捞
388平方公里内,312座孤峰星罗棋布,54个湖泊相连贯通,2万亩水面清澈见底,小舟摇曳藕花深处……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的普者黑景区,堪称一幅立体山水画。
受益于影视剧带动、高铁贯通等利好因素,普者黑近年跻身“爆款”景区。为留住“乡愁”,普者黑景区尽最大限度保留当地自然和人文元素,使生态、生活、生产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普者黑景区核心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彝族小渔村——仙人洞村。“1993年前后,村民们开始发展旅游经济,拆了民居建起毫无特色的小洋房,民族文化元素逐渐消失。”村委会主任范成元说。
特色民居大面积减少,家乡的印记变得模糊,乡愁变得难以打捞。
“在政府扶持下,2013年,村子重新恢复成错落有致的彝族民居,客房价格从几十元涨到几百元。”范成元介绍说,不同于一些快餐景区,普者黑经过20多年旅游开发,仍可领略彝族民俗,看彝族舞蹈、刺绣,听彝族古曲古调。
“与单纯的景区建设不同,普者黑的民居、耕地、水体等也是景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保护。”云南普者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润熙说。
于是,该公司把水系周边的农田租下以减少农业污染,舍弃机动船坚持用人工划船,投资改善卫生环境等基础设施……李润熙说,山水资源和民族文化彼此依托,缺一不可。此外,该公司始终坚持让村民参与共建景区、分享收益,以社区发展丰富景区内涵。
古老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村居与山水融为一体,赋予了普者黑景区独有的魅力和情趣。“划船不再只为谋生,而变成村民与游客们相处的方式。”一位在普者黑撑了20多年船的村民说。
“表面上建起的是特色民居,改善的是基础设施,实际上建起了新的发展理念。”云南普者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军说,“山连水,水绕山,景区融于村落,民居环绕景区,共生并存,相谐相依,这正是普者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