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门路,脱贫靠产业
沿山路蜿蜒而上,象坪村进入视野,村民万其均家的养猪场,就建在路尽头的山腰上。
“2018年前后三批养了120头,都卖完能收入五六万元。”养猪场边,万其均已经平整出一块空地,打算再建两排圈舍,争取年出栏量能到500头。
“我最操心的,就是发展什么产业,村民靠什么增收。”天元乡党委书记林永说。
天元乡境内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再加上立体高寒山区气候,土地收成一直不高。但这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植中药材独活、前胡、党参和养殖山羊、毛猪、中蜂。
在新田村,周子微算得上是养蜂能手,养了40余群中蜂,但因山高路远,来买蜂蜜的人实在太少。
“2017年,工作队帮我联系了重庆主城区的公司、超市,一下卖掉上万元的蜂蜜。”尝到甜头的周子微很快添置蜂桶,购买蜂群,还带着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到周边花多花好的地方放养蜜蜂。“2018年,我们收了2000多斤蜂蜜,卖了几十万元,真是山花蜜甜透了心。”
“我们希望实现‘五个一万’,也就是发展万亩中药材、万群中蜂、万头草食牲畜、万亩特色经果,人均增收1万元。”林永充满信心。
在产业带动下,2018年,天元乡计划减贫550人,实际减贫685人,全乡贫困发生率从14.1%降至4.92%。
不等不靠,致富凭双手
新田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村民刘金平、杜永香老两口在山上的老房子里一住就是30多年。
“土坯房,茅草顶,墙上裂缝大到家里孩子可以钻进钻出。”69岁的刘金平一边比画,一边向记者讲述当年的窘况。
2017年底,老两口搬到现在的新房子,79平方米,自家掏的钱不到两万元。闲不住的老两口,在新家边上开了30多亩荒地,全部种上云木香、独活和党参等中药材,还养了几箱蜜蜂。
“2018年,光中药材就卖了两万多元,再加蜂蜜、猪和毛竹,能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够开支了。我们老两口住院看病,可以报销80%至90%。”杜永香说。
日子过得安稳了,老两口一合计,在2018年10月的村民大会上,主动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党和政府把房子这个大事帮我们解决了,剩下的事情就得靠我们自己了。”说起申请退出的缘由,刘金平神情严肃,“最看不来没志气的人,帮你盖好了房子,难道被子也要给你铺好?”
“最打动我的,是山里人的自强自立,物质虽不富裕,精神却不贫瘠。”到任半年多的驻乡工作队联络员李斌深有感触。
不图虚名,增收谋长远
前不久,验收组来到新田村刘勋平家,验收脱贫情况。
“先是对照扶贫手册算收入。”对于验收场景,刘勋平记忆犹新:云木香2290元,木芋1000元,蜂蜜24000元,本地做临时工5000元……验收组一项项核实。接着,又实地去看了家里种的药材和养的蜜蜂。最后,问了不少问题,包括吃饭、穿衣、居住等状况,享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情况。“看得特别仔细,问得特别详细。”
“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容不得半点儿戏和作假。”巫溪县委书记唐德祥说,既要看收入,又不能唯收入,更不能搞数字脱贫。
在香源村村委会办公室,记者看到了量身定制的脱贫方案:引导刘天成用扶贫政策贷款买回10头黄牛,大约一年半后,每头黄牛可售卖出1万余元;帮助彭代平种下近2亩白芨,鲜白芨每公斤价格可达150元,每亩可产约800斤,一年下来可收入上万元;患病的万纯元劳动不便,就指导他开网店,卖土蜂蜜、腊肉……
“因户因人施策,实事求是,绝不揠苗助长。”驻村的第一书记傅伟说,“天元乡每一户贫困户都有自己专属的精准扶贫码。”用手机扫一扫,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帮扶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码”上知晓。
天元乡的农产品还有溯源二维码,既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追溯,还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我家就是通过这个农产品溯源系统,2018年卖出去上百斤核桃。以前都不知道山货还能这样卖。”村民徐家孝笑着说,脸上写满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