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上大学!”
1992年5月的一天,湖南株洲麻纺厂工会主席找到了织布挡车工胡建明。
“小胡,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总工会要推荐你到北京上大学!前提是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只要达到为劳模生专划的分数线就能录取。”工会主席语调轻快,满脸笑容。
胡建明低头捡着工装上的线头,半天没吭声。
“我高中毕业10年了,工作以后就没摸过书本,我怕……考不上。”胡建明嗫嚅着。
工会主席沉吟半晌后拍板:“给你三个月假期,上个补习班。你是劳模,这点考试难不倒你!”
胡建明张了张嘴,心里既温暖又忐忑:“谢谢主席,我一定努力!”
交接了工作,胡建明一头扎进了书本里。26年后的今天,她依然记得当时拼命学习的日子,“每天除了吃饭就是背书、做题,有时半夜突然惊醒,脑子里全是英文单词。”
当年,湖南省为参加成人高考的劳模设置了专门的考场,两个教室,坐了40多人。最后,胡建明和其他8个人跨过了分数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1992年8月31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教育部、中组部特批,中国工运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迎来了48名首届劳模本科班学员,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四年的脱产学习。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当时,站在来自各行各业的劳模同学中间,胡建明觉得自己这个纺织系统劳模很不起眼。
与自信张扬的大学生不同,劳模学员们走进课堂后显得有些紧张和局促。由于长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大部分学员文化底子薄,英文、数学成了他们最头疼的科目。也正因此,劳模们特别珍惜学习机会,拿出“劳模精神”啃起了书本。
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语法、计算机应用、工会知识;抱着书籍走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金秋时节出现在课桌上的三俩个柿子……在胡建明记忆里,住在3号学生宿舍楼的日子充满了“象牙塔”里的无忧无虑。
当胡建明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时,一些劳模进入了全国总工会获批开设的“预科班”——由中国工运学院组织集中补习高中文化课,在考试合格后,直接安排进入劳模本科班学习。
1996年,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免除劳模班入学考试”的申请获得教育部批复。自此,凡符合入学条件的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由省(区、市)工会推荐,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审定,报教育部批准后,“可免试进入中国工运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
如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全国唯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班的学校。
“关爱劳模,不仅要有鲜花和荣誉,更要为他们提供‘充电’的机会。”全国总工会的态度很明确。
一年年春华秋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日渐成熟,吸纳着各行各业的劳模,包括农民工。
2009年新年,焊工贾向东收到一封信,落款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他心里一阵慌乱,深吸一口气,轻轻展开信纸——“贾向东同学:你已被我院社会工作专业(高中起点本科)录取……”简单三行字,这位出身农民工的劳动模范反复读了很多遍。
“我要上大学了!”贾向东笑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