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群体的四大侵蚀

来源:求是网作者:龙柏林责任编辑:王俊
2018-12-01 11:02

【理论新视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群体的四大侵蚀

■龙柏林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具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和过硬本领的青年一代是新时代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然而,青年群体并不是生活在教育真空中,他们或多或少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最需予以警惕的一种错误思潮。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主要有四种典型表现。

一是在碎片化阅读中歪曲历史。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为青年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然而海量信息包围下的碎片化阅读在认知方式上也导致了许多隐性的风险与问题:忽视浏览详实内容,许多历史的来龙去脉、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都被有意忽略,容易出现抽象地分析历史而缺乏历史分析的同情与理解;思维表面化、连贯性不强和分析能力的低下,对历史事实往往缺乏辩证的分析,容易出现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偏执认知。因此,要警惕青少年群体在碎片化阅读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应引导青年群体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之上,自觉抵制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做文章,攻击、丑化、污蔑中国共产党的图谋,真正让青年群体坚持用唯物史观的整体性思维来认知历史,在阅读历史中发掘养分,滋养精神,增进智慧。

二是在西方化崇拜中解构自我。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确实能够为青年群体认识世界、感受多元文明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有益借鉴。但是有些青年由此出现对西方文化过度崇拜,一味地贬低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传统的情感态度。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众传媒更新以及文化产业繁荣为西方文化渗透提供了柔性的渠道,导致一些青年群体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理念等方面带有明显的西方化特征,并将其作为衡量自身行为的标准和尺度。在此情形下,极易出现中国文化传统边缘化、国史党史弱化的现象,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否定与虚无,最终导致对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共同记忆的消解。因此,我们要坚持以辩证思维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在吸收借鉴西方积极因素的同时绝不可放弃自身的主体立场;做到坚持“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是在丧文化取向中颓废精神。当代青年群体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时,容易衍生出一种对自我生活状况嘲解的丧文化。丧文化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自我排解压力的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负能量,但是也要警惕其越走越远,对青年群体的历史观产生错误影响。一方面,它极易造成青年群体对中华民族历史孕育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产生质疑,认为一切事件的发生皆为虚假,从而无法感同身受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它也容易导致青年群体以“他者”的视角过高评价历史上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人物与事件,夸大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难以将拼搏精神融入到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因此,要警惕丧文化对中华民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等民族精神的侵蚀,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传承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四是在泛娱乐消费中消解价值。时代的进步使得青年群体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丰盈。多样丰富的娱乐化形式,确实能够丰富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然而,受到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驱使,网上网下娱乐性的文化快餐大行其道,其中各类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产品仅仅满足于吸引眼球,不求人多加思索,表现出低劣化、庸俗化、模式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以至于严肃被消解,造成一些青年群体亵玩低俗、是非不明。无论是恶搞英雄烈士和红色经典的所谓“作品”,还是以娱乐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的“任意评说”,都以各类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红直播等娱乐化的方式来博取眼球和点击率,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群体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和制造了不少的历史错觉与迷失。如果任其泛滥,将会造成一些青年沉迷上瘾,在泛娱乐消费中丧失正确的价值取向,把历史当成真假、对错、善恶、美丑不清的“任人涂抹的小姑娘”。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在泛娱乐消费中对青年行为的侵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青年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培育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提升是非判断能力,自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精神饱满、积极向善的新时代奋斗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