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正加快形成多元投入乡村振兴格局 更多真金白银“上山下乡”
四川宜宾市规模100亿元的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总规模50亿元的广州增城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总规模达1000亿元的海南省乡村振兴发展基金……这些基金的纷至沓来,只是我国不断创新乡村振兴投入模式、构建多元投入格局的积极实践之一。
钱从哪里来,这个“三农”工作中躲不过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来,不断获得创新解答。
优先保障聚力增效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吴奇修此前表示,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据统计,2013年到2017年,仅农林水支出项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就超过8万亿元。今年以来,各级财政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等问题,我国大力推动支持相关资金从预算编制环节真正实现源头整合,最大限度发挥资金合力。
2017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18年实现农业发展领域行业内涉农专项转移支付的统筹整合。到2019年,基本实现农业发展领域行业间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和涉农基建投资的分类统筹整合。
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今年3月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将整合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从2018年起,对试点贫困县计划整合资金规模占纳入整合范围资金规模的比例不作统一要求。
2017年以来,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将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推广至全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并鼓励试点贫困县尽可能在“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做到“应整尽整”。
为加强涉农资金的源头整合,我国还不断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模式。大专项是指农业发展领域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和基建投资。任务清单是指根据各大专项应当保障的政策内容设置的任务。专家认为,这一模式可以确保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统筹平衡兼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今年9月出台的《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财政支农再次指明了方向。《意见》明确,要坚持优先发展、压实责任,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责任落实,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牧民列知(左)在中国农业银行年乃索麻村惠农金融服务点办理取款业务。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推动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完善基础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积极做好增量文章
“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总量、存量文章,还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做好增量文章。”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申学锋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专家建议,要研究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比例。此外,要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在不断健全。据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4个计划单列市组建了省级农担公司,并以办事处、分公司等形式设立市县分支机构189个。各省农担公司共计实现在保余额263.5亿元,在保项目个数39001个,平均每个担保项目金额67.56万元,主要担保对象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其中,北京、重庆的业务规模对资本金放大比例超过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