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梁木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10-29 19:30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四川省布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地区。

布拖是凉山彝族的腹心地带。解放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呈封闭状态。这样的历史与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布拖县形成了“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局面,也让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变得“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然而,封闭状态却保护了布拖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使它们受到外界的冲击与感染较小。因此,布拖今日仍旧保留着充满彝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毕摩文化、苏尼文化等。布拖县自2005年起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如今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0项。

颜色亮丽的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纯羊毛的上衣与长裙,配上纯银的头饰、胸牌、领饰等,就形成了典型的彝族姑娘的形象。

图为彝族服饰(左为泸海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经营着一家彝族服饰商店的苏噶木什扎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一整套衣服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花费近半年时间。如此复杂又耗时的手工工艺,使得彝族服装造价不菲,一条羊毛长裙通常卖到一万元,全身衣服的价格加起来超过两万元。

图为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图为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图为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图为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图为彝族服饰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