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万里长江公铁第一隧”武汉长江公铁隧道正式通车。此次开通的武汉长江公铁隧道与众不同:上层走汽车,下层跑地铁。图为汽车驶出位于地铁上方的公铁隧道。 新华社记者 熊 琦摄
“十一”假期探亲流、旅游流交织 各地积极应对
■本报记者 齐 慧
“十一”假期来临,人们纷纷收拾行囊,开启假日生活。每年“十一”,交通出行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交通部门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让群众走得了、走得好?经济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综合各方面情况,今年“十一”交通压力仍然较大。铁路方面,为期10天的2018年国庆假期铁路旅客运输已于9月28日正式启动,其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29亿人次,同比增加1120万人次,日均发送1290万人次,增长9.5%。公路方面,交通部门初步分析研判,今年国庆假期出行需求旺盛,全国公路网交通量预计增长10%左右。民航方面,今年“十一”黄金周机票平均提前购票天数达到40天以上,而去年同期购票提前不到20天。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铁路、公路还是民航,均存在探亲流和旅游流交织等情况,这也给交通带来了较大压力。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让群众假日期间能走得了、走得好,交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运力充足、调配有序、道路通畅。
据介绍,各地铁路系统提前开展设备养护维修,科学安排运力,努力挖掘车辆潜力,千方百计提高动车组和客车车辆上线率。公路方面,“十一”黄金周期间继续实施小型客车高速公路免费措施,交通运输部本着“早准备、早部署、早安排”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路网运行实时监测,加强联程联运服务,强化安全监管。民航则加紧对客流、天气等各种因素的预判,积极准备应急措施,避免出现大面积延误和旅客滞留的情况。
除此之外,今年“十一”出行个性化特点更加凸显。比如,铁路方面推出了不少旅游专列,途经各个热门景区,适合全家出游;民航方面,存在一些“小众”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转方式,买票相对容易,价格也合理。
交通部门提醒旅客,出门前一定要注意天气情况,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报,预计国庆假期全国天气气候条件总体利于出行,但局地性降雨、低能见度天气还有不少,可能影响交通通行效率。目前,铁路、公路、航空等部门都加快了信息化建设,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发布实时路况信息,旅客要实时关注,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出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