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股上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互联互通……一幅蔚为壮观的图景渐次展开,既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脉络,也刻画了香港作为金融“试验田”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印记。
改革开放40年间,香港凭借“一国两制”优势下的国际化通道功能,以及成熟资本市场的稳健防火墙特征,提供了“试验田”环境,不仅为内地金融市场有序地改革开放打开风险可控的窗口,而且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拓展了空间。
从H股起跑 内地企业驰骋海外资本市场
1993年7月15日上午,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屏幕上闪烁着“0168”四个数字,这是内地首家赴港上市企业——青岛啤酒的“H股”代码。从这一刻开始,内地企业通过对接香港,陆续驰骋于海外资本市场。
紧随青岛啤酒,上海石化等公司也开始试水H股。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一批“中字头”企业选择了香港市场,并开始尝试A股和H股同步上市。进入本世纪,内地民营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发轫,腾讯即在2004年在港挂牌。今年香港股市又推行了里程碑式的改革:接纳新经济在主板上市,吸引了来自内地的“同股不同权”等企业。
根据香港交易所的统计数据,如今,已有约260只H股在港上市,内地上市企业已经占在港上市企业总数的50%以上,市值超过24000亿美元,贡献了约70%的首次公开募股和再融资量。中资股的表现,也从国企一枝独秀转向各类企业百花齐放,从传统制造业领跑转向新兴行业“后浪推前浪”。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走出去”进程中,香港成功发挥了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成为内地企业进行国际融资的首选平台,以及内地和国际交汇投融资的主要平台。
回顾25年的历程,诸多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管理者拥有共同的体会:企业不仅收获了募集资金的成果,还得到了管理规范化和资本运作的历练;同时,内地企业也逐渐成为香港股市的生力军和稳定器,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作出了历史贡献。
正如港交所主席史美伦所言,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是内地和香港的双赢,是“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最佳例证。
从离岸启程 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
2004年2月25日,香港银行开始受理当地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这是中国踏出金融改革开放关键一步——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标识。起始于这一步,香港依托自身既联通国际又安全可控的离岸环境,已逐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
继2004年香港启动个人人民币业务之后,2009年国家又在香港推行了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2010年内地与香港再度签订了备忘录,允许人民币如果不涉及跨境,可由香港根据当地法规和需求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自此,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大为扩展,涵盖了存款服务、贸易结算、财富管理、投融资等多元范畴。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陈浩濂表示,这些实践既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走向国际,也进一步巩固了香港联通世界的门户功能。
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显示,香港离岸市场拥有海外沉淀的50%左右的人民币资金,人民币收付量在全球占比为70%以上,每日平均清算额逾9000亿元。
“相信在未来,人民币会成为更多国际投资者支付、储蓄和资产配置必须持有的货币。”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拥有很多好时机,例如,在香港助力内地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沿线投融资的过程中,人民币还将迎来扩大定价权的契机。
以联通为桥 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日益融合
2014年11月17日,港交所鸣锣开市,启动了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首次尝试——“沪港通”,随后,“深港通”“基金互认安排”“债券通”陆续实施。日益丰富的联通桥梁不断拉近着两地资本市场,既使内地更加开放,也令香港因为“北水”活力而强化了国际竞争力。
根据香港证监会的统计,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目前每日北上资金的成交额在内地交易所中占比为2.3%;每日南下资金的成交额在港交所占比为6.4%。“2017年,‘北水’净流入增加,还成为了推动港股股价上扬的重要因素。”香港证监会副行政总裁梁凤仪说。
历时一年有余,“债券通”的“北向通”也在平稳运行,截至今年上半年,机构投资者已有356家,覆盖了21个国家和地区。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互联互通机制为香港带来了庞大的内地资金,也为内地带去日益增多的国际资源,香港在联通中国和世界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改革开放步入40周年的2018年,中国再度公布了深化金融开放的新举措,其中一项即是“沪港通”“深港通”每日额度均增至4倍。作为国家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也研究将更多不同投资产品纳入联通机制,例如,债券通“南向通”、交易所买卖基金。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香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家改革开放和香港“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密不可分。过去,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香港从不缺位。现在,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之际,香港也定能进一步作出贡献。
(新华社香港9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