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在乡村振兴大潮下 80后姑娘当回农民带领乡亲致富

来源:大洋网作者:李大林 李波责任编辑:王俊
2018-09-10 20:10

刘淑芬

农业是一辈子的事业。做什么行业都一样,要有敢去创新、有胆去创新,做好即便失败了也不害怕的准备。看着果树一天天长大,开花、结果,那种喜悦的心情是不从事农业的人体会不到的。我从小就对番石榴有很特别的感情。小时候妈妈种植番石榴带给我这么好的生活。到后来,从村民的水果滞销,到如今我们的水果供不应求。我觉得这当中的努力没有白费。

——刘淑芬

大洋网讯 2017年8月,刘淑芬考上中山大学的EMBA班。她在向新同学做自我介绍前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猜猜我是做什么行业的?”有的人猜是做服装,有的人猜是从事化妆品行业。见没有一个同学猜对,刘淑芬笑道:“我做的行业你们可能想不到,我是做农业的。”谁也不曾想到,这个80后女生已经把家乡的农业做得有声有色。

从一名在写字楼里办公的城市白领,变成在田地里和550亩番石榴打交道的农民,刘淑芬回首近十年的拼搏与收获:“农业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她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影响了这个时代,也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时代的农村。从农贸批发市场到社区商超,从电子商务再到如今的新零售平台,刘淑芬一直在不断地紧跟时代的脚步,“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大胆创新来克服困难,所以不要害怕失败。”

始终敢于不断探索的她,如今带动了800多户农民种植和销售岭南特色水果,日销售量破15万斤,番石榴单品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刘淑芬说:“互联网为农业插上了一对翅膀,让它飞得更快。”

回归广阔田野

放弃白领身份回乡种水果

刘淑芬是增城区石滩镇石厦村人。2009年,她在广州一家公司做平面设计和网络推广。有一次回家,她从母亲吴水群口里听到了坏消息:番石榴卖不出去。

得知母亲的苦恼,刘淑芬利用其所长,试着在网上推广番石榴,开辟网络推广渠道。结果当天就收到无数咨询电话,解了燃眉之急。看到网络有如此的渠道力量,吴水群向女儿提议:“能不能回来帮我忙?”

面对母亲的请求,刘淑芬陷入了两难。毕竟在当时,放弃一份在市中心写字楼里的白领工作,而回到农村下地种番石榴,在谁看来都是令人吃惊的选择。但最终母亲的一句话打动了她:“没有番石榴,你能有这样的生活吗?”

刘淑芬回忆起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穷得买酱油都没有钱”。而自从种植番石榴以后,生活逐渐改善,慢慢地,家中还添置了电视、摩托车等新物件。“正是因为有了番石榴,妈妈才能把我养大,才给了我好生活。”

就这样,22岁的刘淑芬辞去了工作,回到石厦村。

从小就在家里帮忙的刘淑芬,对于种植和销售水果的整个流程很是熟悉,上起手来并不难。通过开辟网上推广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番石榴的销量。不过,销量的提高并未同步带动效益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分散种植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收购价格受市场影响大以及农户抗风险能力薄弱。

针对如何在提高销量的基础上提高效益,刘淑芬逐渐开始了产业化探索。2010年左右,村民们在刘淑芬的带动下种植番石榴面积已达1000多亩,紧接着成立的番石榴专业合作社则是朝产业化迈出的第一步。成立合作社后,有了省市社科院、果树研究所提供的专业育种及培训服务,逐渐培育出四季都能挂果的“四季红”胭脂红番石榴品种,村民种植番石榴的产量和质量也稳步提高。不过又一个问题浮现出来:番石榴成熟的大旺季在六七月份,赶上荔枝成熟,市场收购价格却是全年最低,每斤甚至只有三四角钱。

刘淑芬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旺季亩产5000斤,售价3角钱,一亩地只能卖1500元;如果8月份“错峰”上市,亩产虽然只有3000斤,但能卖到1元钱,一亩地的收入就是3000元,比大旺季还翻了一番。这一算账村民们就明白了,纷纷加入“错峰”生产行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