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等领域扩大开放举措稳步落地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治国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8-06 11:20

发力高端

发展能级“节节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工业投资完成465.8亿元,同比增长22.9%,创近10年新高。工业投资中,外商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0.9%,表明外资对上海制造业的投资信心逐步提升,“上海制造”更开放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上汽大众将在安亭基地建设全新的MEB纯电动车工厂,这也是中国第一家MEB平台车型生产工厂;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已经开展初步设计;国际知名邮轮运营商美国嘉年华集团与上海邮轮企业合作成立船东合资公司,投资订造大型邮轮;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积极与国际邮轮制造商芬坎蒂尼合作,预计明年6月开工建设13.35万吨Vista级豪华邮轮……

高端的汇聚,不仅表现在制造业方面。统计显示,上海已成为众多国际高端品牌、国内知名品牌聚集地和首发首选地。2017年在沪举行全国首发活动的品牌总计有1265个,居全国首位;进入上海的“首店”226家,占全国近50%;全球已有90%的知名高端品牌进驻上海。随着通关更加便利,新品海外预先检测试点和“预归类”实行,上海的消费者能够第一时间“尝鲜”全球尖货。

在国际航运中心领域,上海的硬件水平已达全球先进水平: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保持世界首位;上海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1.12亿人次,全球排名第四;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10年排名全球第三;上海港去年靠泊邮轮512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297.29万人次,成为全球第四大邮轮母港……

上海正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而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建设全球城市的关键所在,扩大开放则是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必由之路。

环境更优

上海形成“引力场”

在外部形势复杂的2018年,上海的开放面临重大机遇。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截至目前,进口博览会已签约的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超过200家,累计有138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签约,参展企业规模大、影响大、水平高,展位可谓“一位难求”。

上海高岛屋百货是首批入选进口博览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的30家机构之一。“希望能乘着进口博览会的东风,与监管部门加强沟通,探索新的贸易和消费模式,帮助更多的日本商品来到中国。”上海高岛屋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小森智明说,未来上海高岛屋的日本进口品展示交易馆,将重点引入男女装、儿童产品和食品等。

举办进口博览会需要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开放需要一流营商环境支撑。从营商环境的角度看,“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也是在新起点上全方位的扩大开放,不仅包括硬件再造,也包括软环境上的“开放重塑”。

“我们把开放和改革紧密结合,系统推进。首先,通过流程再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一网通办’‘证照分离’等改革事项,让中外投资者对扩大开放的举措有更多获得感;其次,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事中事后监管,比如跨境服务贸易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完成清单梳理,正在研究风险管理;再次,要服务好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专业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需求,注重总部经济、跨境协同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服务贸易便利化措施。”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表示,要以“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为新抓手,发挥好开放型经济的综合优势,形成更加开放环境下的国际投资贸易的“引力场”“推进器”。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上海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增加14家,达到639家,以总部经济为主的商务服务业实到外资25亿美元,增长23.7%,继续成为引进外资第一大领域。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上海已经把打造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升“五个中心”服务能级,作为提升经济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点任务,这对上海乃至对全国都是有益的,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有效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参与全球价值的竞争和分配。

“上海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进入新时代,上海要承担起中央赋予的新使命,扩大开放是必由之路。”共识已经凝聚,上海城市能级提升要靠扩大开放来聚集资源要素,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样要放在开放条件下思考和实践。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上海正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攻坚克难,开辟发展新境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治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