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强化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为重点,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推进廉洁政府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建设廉洁政府目标,深化标本兼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整治力度,严格正风肃纪,深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反腐倡廉的核心任务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民造福,用得不好或滥用就会滋生腐败,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扎笼子、堵漏洞、强监管,构建起防范遏制腐败的长效机制。
第一,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作出部署,现在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顺利推进,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还要有个过程。实践证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牛鼻子”,具有激活力、推发展、促廉政、反腐败的“一举多得”之效。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将“放管服”改革引向深入。继续放权减权,尽可能削减微观领域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继续制权限权,明晰政府权力边界,全面实行权责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涉企收费清单等清单制度,清单之内政府部门必须履职尽责,清单之外禁止擅自设权扩权,以制度刚性约束权力任性。要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制定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继续晒权督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人民全程监督政府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特别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所有行政行为源头可溯、过程可查、效果可评、责任可追,有效治理不作为、乱作为,让腐败难以遁形。
关于今年的“放管服”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安排,我在记者招待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六个一”要求,即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包括这“六个一”在内的“放管服”改革,每一项都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相关管理规则的改变、运行流程的再造,真要做好是不容易的。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放管服”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放”。有的政府部门把住寻租权力不愿撒手,搞繁琐审批、重复检查、多头管理,各类市场主体苦不堪言。不仅有几个“大盖帽”管一个小商贩现象,连一些国企甚至大型央企都疲于应付。我经常讲,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综合竞争力。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虽有明显改善,但在国际上还是中等水平。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然,我们对参与国际竞争是有信心的,因为我国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综合配套能力,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这是我们的“硬环境”优势,同时也要加快补齐“软环境”建设这块短板,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这就要求必须把“放管服”改革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确保完成“放管服”改革任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确保公共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今年财政赤字率有所下调,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没有变、力度没有减,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超过18万亿元、支出近21万亿元。“钱袋子”越沉,管理责任就越重。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从严管理,为财政资金装上“安全锁”、“增效器”。
一要科学合理安排预算资金。管好用好资金,预算是“龙头”。财政资金来自纳税人,不能随意支出,所有支出都必须严格纳入预算,这也是廉洁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增强资金投向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继续清理、整合、归并专项转移支付,取消一批政策到期、绩效低下的专项,严控新增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将专项收入列入预算大盘子统筹安排,除了国家特殊需要外,一般都要取消专款专用。现在一些部门还留有小金库,用于安排某些所谓“专款专用”的特定支出,这留下了很大的腐败空间,必须加以清理整治。要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向老百姓交出一本能看得懂的“明白账”。
二要强化预算执行。预算一经人代会审查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对超收和短收也要严格管理,超收收入原则上不得用于当年支出。去年中央财政超收收入的绝大部分都转入了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主要用于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今年1月至4月中旬,全国财税收入增幅比较高,在资金安排使用上要注意“瞻前顾后”、留有后手。这么做,既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需要,也是预防腐败的需要。这几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财政资金沉淀规模还是较大。3月末,全国财政库款3.6万亿元,同比增长22.7%。在目前形势下,大量资金沉淀是有问题的。一方面,一些领域有效投资项目因资金不到位导致进度滞后;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把滞留在途的资金存到银行生利息,这些利息又不入账,给不规范支出甚至腐败以可乘之机。无论是为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还是防范腐败现象发生,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采取措施,完善财政存量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监督力度。同时要加快今年预算资金拨付进度,尤其是对支持三大攻坚战、创新创业、民生等重点领域的资金,要尽快拨付到位。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地方是有一定统筹权的。对部分不符合实际的专项资金安排,在保证资金合理用途的前提下,地方可按照有关规定调整用于其他亟需支持的项目。
三要严格问效问责。一些地方、部门和预算单位重投入轻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有的甚至闲置浪费。今年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今后要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调整和政策调整挂起钩来,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统筹用于需要支持的领域,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聚力增效。
这里特别强调,扶贫、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公共资金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紧盯严管。这几年,各级政府大幅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资金使用情况总的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投向不精准、使用分散甚至被贪污侵占等问题。扶贫资金是救急救难资金,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必须管好用好。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对胆敢克扣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扶贫资金的,必须严厉惩处。这是高压线,不能碰,也碰不得。教育支出占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是财政最大的支出。要调整优化结构,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对医保基金、社会救助资金、养老保险基金、福利彩票公益金等民生领域公共资金使用情况,也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治腐败行为。
第三,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转让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行政权力干预交易、暗箱操作、牟取私利等问题突出。防治这一领域腐败问题,根本在于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一个有效手段是打造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到位的交易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一年多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平台覆盖范围还比较窄,有些公共资源交易还没有纳进来;有关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不完善,有的资源交易只是简单搬个家;有的地方监管职能分散,存在多头监管和监管缺失问题。要坚持“应进必进”原则,加快推进平台交易全覆盖,原则上所有公共资源交易都要纳入平台。坚持管理与采购分离、采购与监管分离,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和机制,切断行政权力插手公共资源交易的链条。健全多元共治的协同监管机制,推动在线监管与线下管理相结合,全面监督交易过程,做到全程留痕,及时发现查处腐败行为。
第四,看护好经营好公共资产。我国公共资产规模庞大,分布于各个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必须用心看护好、悉心经营好。要创新和加强监管,管住关键事、管到关键处、管好关键人。加强对国有企业主要业务、改革重点领域、国有资本运营重要环节的监督,既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又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失误和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倒查机制。适应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的要求,制定监管权责清单,实施精准的分类监管。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在境外的国有资产越来越多。要从“投向、程序、风险、回报”四方面着力,加快完善国企境外投资监管体系,防范境外投融资、产权交易、代理担保等过程中的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损失。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既要有激励机制,使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干事创业,也要加强廉洁风险防控。此外,我国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还有几十万亿元的非经营性公共资产,要建立健全清查核实、产权登记、收益收缴等管理制度。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当前,非法集资、乱办金融、违法违规套利等金融市场乱象仍然比较突出。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涉及权钱交易,既加剧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增加了金融风险。要针对突出问题,加强金融监管。结合这次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统筹抓好金融领域防风险和惩治腐败,强化对金融机构问责、监管问责和对监管者问责,严惩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这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要求。
第五,建设廉洁放心的公共工程。公共工程事关国计民生。很多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腐败问题易发多发。有的政府工作人员违规插手、操纵工程项目,从中攫取巨大利益;有的与工程承包方沆瀣一气,套取、侵吞工程款;有的对工程质量把关不严,纵容施工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把民生工程搞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比如,有的脱离发展阶段,搞些超出财政承受能力的工程,导致资金出现缺口甚至资金链断裂,形成“半拉子”工程;有的不顾工程建设规律,不切实际地赶进度,把本来应是三五年完成的项目非要一年建成,留下严重的工程质量安全隐患。要健全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审批、实施等全程监管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综合治理、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惩治违法违规行为。我们要把项目施工许可时间压减下来,但同时必须对施工全过程严格监管,确保施工质量。总之,我们要通过有力的举措,使每项公共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和安全工程。
要加强审计工作,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大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工程等领域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切实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