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穷窝” 7.5万人新家过年——革命老区金寨县“宅改”搬迁记
新华社合肥2月16日电 贴上春联、挂好灯笼,年三十一大早,在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的黄堰村,60岁的周其国便生起灶火,着手准备新家的第一顿年夜饭。
空调冰箱热水器、玻璃窗户瓷砖地,眼前的新家让周其国感叹,“楼房里过年暖和又敞亮!”他们一家三口原先住在大深山处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土坯房里,年久失修不说,距村部都有15里土路,“买东西要走上3个小时”。
2017年,周其国一家人搬进了一套74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紧邻村部的集中安置小区,“年前就在家门口赶集了”。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搬新家还“挣”了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危房改造补贴2万元,易地搬迁一家三口人补了6万元,加上宅基地改革补贴53000余元,光是补贴就超过13万元,“加装修的成本不过12万,搬新家不仅没花一分钱,还‘赚’了一笔”。
这样的巧账得益于金寨创新思路,着力推进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将宅基地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解困等政策叠加,目前已有2.09万户、7.57万人自愿申请有偿退出宅基地,搬入新家过年,其中贫困户和移民户占75%以上。
“搬迁前,我们还顾虑会不会成为糊涂账?”白塔畈镇刘冲村村民张统知翻着县里下发的《宅基地补偿明细表》说,“没想到,干部给我家量了宅基地和地上房屋的面积,然后一笔笔算账,让咱老百姓搬得明白。”
据金寨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郑汉涛介绍,通过综合运用奖补政策,合理配置政策资源,宅基地退出户户均获得宅基地退出补偿8万元左右,叠加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搬迁补助,户均受益15万元以上。
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凉亭、绿植、石砖小径、太阳能路灯镶嵌其间,乍一看与城市小区无异,但细节上却留住了“乡愁”:房屋厨房建有农村特有的大锅灶,安置点内统一建有猪舍、公共厕所、小菜园。大湾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余静告诉记者,房屋一般设计为面南背北,但是这里的安置房却是面东背西的,“这更符合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也能消除滑坡灾害隐患”。
搬入新家,迎接新年,“富起来”成为不少人的新年愿望。
腾退复垦的耕地首先发挥作用,金寨县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原则,将其交给原土地使用者耕种。白塔畈镇刘冲村村民李成宏家腾退复垦的近3亩地去年收了700斤玉米,今年还要因地制宜再种些农作物。
如今新家门口也有了更多就业的机会,据介绍,当地在集中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劳务岗位,专门吸纳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就业。
数据显示,依托于宅改“组合拳”,金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脱贫超过8000户,27000余人,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个位数,实现了“一年宅改、万户脱贫”。
“出门求财方方利”,对联上的这句吉祥话,在周其国看来并不尽然,“其实啊,新一年的好日子早已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