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博物馆”:非遗传承开辟产业发展新天地

来源:新华社作者:张辛欣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7-12-03 18:11

 从“博物馆”走出的“新”经济

——非遗传承开辟产业发展新天地

沥沥雨水中,模特们身着云锦华服,撑着油纸伞随音乐走过,仿佛一幅画卷,又有着浓浓的诗意。在近日于千岛湖召开的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这场非遗服饰秀引发人们关注。

精美服装的背后既有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情怀,又有产业发展视角与空间。伴随着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产业外延也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走出“博物馆”,开辟出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千年技艺的重“新”相遇

要将千年技艺薪火相传,核心是融入现代生活,在于一个“新”字。随着技术、模式和方法的创新,非遗正在“旧貌换新颜”,与人们重“新”相遇。

共享经济就为非遗贴上了时尚的标签。打造图案数据库,成立互联网平台,聚手艺人、制造者、设计师于其中,依文中国手工坊不仅为数千名绣娘作品在全球舞台上寻找“伯乐”,也让非遗产品变为“新时尚”。目前,中国手工坊已与上百家企业合作,非遗绣艺也包含服装、家纺、书本、钱包等产品,有的甚至作为元素吸纳进壁纸、地毯甚至品牌标识中,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

剪纸、篆刻、青瓷烧制……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因共享经济找到传承发展的“突破口”。

国内奢侈品服务平台寺库创始人李日学说,目前有600余个拥有非遗技艺的原创设计品牌与寺库合作,通过设计、包装、渠道等协同制造,提升附加值。

概念的注入也为非遗赢得更多年轻粉丝。“我们正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新定义丝绸。”杭州万事利集团董事长李建华说,万事利将丝绸化为载体和内容平台,变“卖产品”为“做文化”,毛利率超过50%。“不久前与网游公司合作,通过丝绸展示游戏场景,500条丝巾半秒钟销售完毕,这在过去难以想象。”他说。

体验经济也是不少企业的选择。传统手工体验旅游正在兴起,让非遗产品不仅成为人们眼中“看得见的风景”,更是“带得走的情怀”。

“产品越接地气,市场越会做大,企业也将不断加入,人们对非遗就有更多的共鸣。”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说,创新让非遗传承进入良性循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