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医治土地的医生
——香港医生20年内地扶贫记
“内地很多光秃秃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医生——医治土地的医生。”谭颖儿说。她和一群受谢士恒医生感召的朋友创立了“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主要由香港医护人士组成,他们奔赴内地,通过“植树造水”改善生态。
在香港九龙一个不起眼的高楼里,谭颖儿打理着基金会的办公室。据谭颖儿介绍,基金会一切由义工自己打理,捐款直接进入慈善项目。义工赴内地植树,要自己支付吃住行等费用。
办公室约30平方米,墙上贴满“植树造水”的图片,它们直观地展现出同一地方的变化:从山梁贫瘠,到满山绿色,甚至出现了水塘。20多年来,他们的慈善活动也扩展到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关怀儿童、扶助老人等。
已故香港麻醉科医生谢士恒于1994年开始赴内地“植树造水”,妻子谭颖儿也一起前往。谢医生2005年过世时并未要求妻子继续做下去,但谭颖儿不想“小朋友失去一个受到关怀和接受教育机会”“白内障患者少一个复明的机会”,便坚持了下去。
朋友们帮谭颖儿成立了基金会,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谭颖儿说:“这给了我信心。从个人的力量变成团队的力量,这是人生中一件很幸福的事。”
受谢士恒医生的影响,庄厚明医生、邓锡英医生、关永光医生等连续11年赴黄土高坡,在山西省石楼县四江村种了2000多亩生态林。
医者之心:医生不一定在医院里
在谢士恒的回忆录里,他多次追问:“医生——怎样才算是一个医生?”他认为,如果连做医生起码的条件——关怀、爱心、温馨都做不到,便不算是一个医生。
谢士恒祖籍广东梅县。1993年他随老父返回梅县文社村,凌晨便被嘈杂声吵醒。原来,当地山头因过度开垦荒秃,村内井水水位很低,村民要很早起来轮候取水。
谢士恒在那一刻便有了为祖辈居住的村庄“造水”的念头。对于如何扶贫,他有独特的见解:“赈济会造就更多以贫穷为职业的人,解决不了中国农村的贫穷。而捐款兴学,虽能改善个人命运,但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大部分仍生活在这里的人,却助益不多。扶贫根本上要让人民对他生活的土地生出希望。”
谢士恒开始以医生的耐心“治疗”荒山。当站在一望无际的荒山上时,谭颖儿慨叹:“这么大片的荒山,凭我们微薄之力,种几百亩树又有什么用呢?”
谢士恒鼓励她说:“我当年读医科,也没想过要医好全世界的病人。世界这么大,能做一点是一点、医好一个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