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手机通,
视频战友会面中。
说不完的思念话,
道不尽的望保重,
数十年的战友情,
百岁老人仍深浓。
相互鼓励养身体,
盼望来日再重逢。
多么深情的诗啊!诗以抒怀,百岁二字,期颐之年呵!瞬间让人温暖感动了!由诗境引出情境,谁顶着星斗彻夜难眠,倾情写就?
诗出陈竟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
杨光池(前左一)、黄克诚(后左一)
2017年4月22日,风和日丽,北京空军总医院,陈竟教授来到这里看望老前辈朱鸿,一位传奇人物,戎马一生,今年刚刚好满100岁。虽卧病榻,思维清楚,谈吐自如,军人风范的特殊气质依然焕发出来。
在静雅的病室里,谈及那段风雷云涌、气冲霄汉的激情岁月,朱老无限追怀,两人就这样聊了起来。
朱老是陈竟姨父杨光池的老战友,面对着陈竟,朱老的记忆铺天盖地奔涌而出。抗日战争期间,朱老所在的新四军三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一支久经考验的英雄部队。两人聊到此,陈竟教授拿出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1941年左右拍摄于苏北的照片,照片中人物是当时新四军三师领导班子成员。看见这张照片,朱老非常激动,他指着杨光池将军的影像对着陈竟教授说:“这是老首长,老首长呀!”他语气激动地讲述出了一件往事。
日寇全面侵华,山河破碎,形势异常严峻。经过战火硝烟的创伤与辗转的日月,国内热血的男儿怀着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壮怀激烈,九死一生,誓死保家卫国。1945年9月,上级有令,此次兵锋要迅速直抵东北,当时黄克诚师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负责率领三师主力于10月初北上东北,一是加强东北力量,二是开辟根据地。部队要翻山越岭昼夜急行,力求全力保我国土。
杨光池,时任新四军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3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带领部分三师地方部队留守盐阜。东北的天,让人的骨骼都会打抖,很多战士辗转作战,既没有棉鞋,棉帽和手套,临别时,杨光池担心东北天寒,看着黄克诚冻得发紫的嘴唇,他含泪脱下身上穿着的毛衣给黄克诚披上,将一份爱护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穿着还带着杨光池体温的毛衣,黄克诚同样情难自禁。
敌寇何惧,天寒何惧。天地可以作证,一剑拂尘,万剑拂浊。这是一条义无反顾的征程呵!战友情深,归途再长,春天曙光也一定在前面招手。相对无言,唯有眼角的湿润,晶莹了心潮的澎湃,热血的沸腾。这一去,隔着千重的山峦,依然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铁马金戈的年代,两人一起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男儿有泪心里流,两人紧紧握手而别。
他们都深深知道,中国人民一定会挺直腰杆站起来。朱鸿,时任新四军三师宣传部副部长,他和全体战士默默地在旁看着,为自己所处三师倍感自豪,没有落笔天纵的浓墨重彩,其情却是大气磅礴义冲云天。
朱老从回忆中走出来,而听得全神贯注的陈竟教授激动不已,杨光池是他的姨父,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艰苦奋斗60年,是从不计较个人功利得失的老战士。在祖国腾飞之时,姨父杨光池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人世,高尚的品德却长留人间,成为新一代的学习楷模,这么一件让人感动的往事如今才知道,以衣相赠,其情见矣!他怎么不激动呢!忍住眼泪,却没有忍住诗情,他即刻吟诗一首赞颂:
黄杨盐阜相离别,
默默无语眼含泪。
脱下毛衣赠黄兄,
征途天寒护心肺。
情意绵绵似海深,
天涯海角日思念。
出生入死为革命,
战友感情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