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挥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
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政府坚持把交通运输摆在先行发展的重要位置,交通运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
(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支撑经济增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助推器,“十二五”期间,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2.5万亿元。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运行效率提升,降低了物流成本,带动了汽车、船舶、冶金、物流、电商、旅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2015年,邮政业支撑的国内网购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保障物资运输。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促进了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了物流体系综合服务水平,有力保障了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2015年中国港口完成煤炭一次下水量6.7亿吨、外贸原油接卸量3.2亿吨、外贸铁矿石接卸量10亿吨。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效保障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把推进交通运输先行发展作为支撑“四大板块”“三大战略”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点任务,积极打通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通道。依托京沪、京广、沿海、沿江等综合运输大通道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港口群形成的经济带、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城际公路客运普及和城际轨道加快建设促进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城乡交通一体化让城乡经济融合更紧密。
(二)服务和改善民生
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推动“平安交通”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出行由“走得了”向“走得好”升级发展。“春运”等节假日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稳步提高,舒适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线(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一站式”服务。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全面开通。
助力扶贫脱贫。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实施乡镇和建制村通达通畅工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等10多个专项建设计划,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投入车购税资金超过5500亿元支持交通扶贫建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8%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86.2%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车辆通达率,逐步解决了溜索等特殊问题。
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在重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害和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交通运输救援队伍第一时间抢通救灾“生命线”,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海上搜救力量妥善完成多起海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积极参与马航MH370失事客机搜寻等工作。2010年至2015年,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行动12411次,搜救遇险人员108464人,其中外籍人员8070人。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建设,与2010年相比,2015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下降6%,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6.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0.5%,民航吨公里油耗下降近5%。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不断增加,公共自行车系统快速兴起。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设立了船舶排放控制区。长江干线、京杭运河、部分沿海地区开展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LNG)试点示范,部分港口安装了码头油气回收装置,实施了船舶岸电工程。
保护生态环境。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贯彻生态保护理念,逐步建设了一批示范性绿色铁路、公路、港口和航道,探索创新荒漠区、高寒区、围填海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技术。“十二五”期间,完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总里程近1300公里,修复总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公路路面废旧料循环利用率达到40%。全国煤炭运输港口、重点矿石运输港口开展粉尘污染控制措施,沿海地区、长江干线布设了溢油应急设备库和配置点。高速铁路采用“以桥代路”,有效节约了耕地,减少了对沿线城镇的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