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商业开发如何把握好度

来源:新华社作者:姜潇 喻珮责任编辑:高飞
2016-06-10 10:52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商业开发如何把握好度

新华社记者 姜潇、喻珮

11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面对新一轮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不断凸显,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商业开发如何更加有度?

日前,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引发关注,古城城墙建设控制地带内违建高达42米的摩天轮,多处民房擅自拆除、改建,这座历史名城的保护令文物专家们感到忧心。

“不是往上盖,就是往下挖,都是为了开民俗客栈、赚点钱。”古城内一位市民的话道出了当前商业利益驱动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问题。伴随旅游业迅猛发展,不少古城、古街面临着类似的烦恼。

“有了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拉动了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打出了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陈飞表示,但同时商业利用过度,历史文化味道变弱,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少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商业开发过度的表现:一是把一些老旧街区不断分区承包,致使整个资源在缺乏规划和约束的情况下,按照商业模式被人为割裂;二是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包装过度,失去文化价值,甚至导致存在文物损毁的隐患;三是全国百余处大遗址,大多数没有进行单独的规划和保护,显得散落而无序。

事实上,在世界很多城市,文化遗产在被开发利用的同时,却以重视遗产的历史内涵为前提,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付才武介绍,在以保存大量盛唐风格建筑著称的日本奈良市,市内没有高大建筑,保持着平整的天际线,游客能切实感受到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而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将文化、旅游与国民的自豪感、民众精神家园的建立形成高度的协调统一。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在国内提供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较好案例。依托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工业遗存,“运河五号”串联起原有老街、老巷、老厂,提炼出“创意、记忆、工艺”的内涵,将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加以改造和利用,建成一个吸引创意人才汇聚和发展的新平台。在这里,斑驳的老墙、高大的空间与灵动的创意活动有机结合,并与周围的文脉和记忆交相辉映。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对于2016年“文化遗产日”的这一主题,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朱晓东做过这样的阐释: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避免城乡记忆消失的有力保障,是避免城乡面貌趋同、提升城乡品位的重要抓手。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归属感,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其对公众发挥更多贡献,这也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动因。”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认为,保护并不意味着让文化遗产凝固,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成为优秀的文化表达、传播的基地和源泉,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获得精神的归属感、参与的责任感并得到切实利益,才是对文化遗产实施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的良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