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中国农村:“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提种地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吴昊
2016-05-30 17:30

老人难撑现代农业,指望大户?粮价走低,种粮亏本,新型主体日子难过

记者调查,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

“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给别人干用心。

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50斤。

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

然而,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购置了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

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

“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要赔150元。

据了解,延津县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

“不种玉米种什么?”成了新型主体眼下的最大困惑。

“我们不在玉米调减补贴区,有什么政策?啥时候出台?”陈长海心里没底,“接着种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准备调几十亩地种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

“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