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讲解员”王秀花:抗日战争纪念馆义务讲解4000余场

来源:国防报作者:赵利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1-05 00:09

她用心讲述历史

■本报记者 赵 利

王大妈充满感情地进行讲解。本报记者 赵 利摄

元旦的北京天气寒冷,位于西郊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人头攒动。听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妈声情并茂的讲解后,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位老大妈名叫王秀花,今年65岁,是纪念馆的一位讲解志愿者。从2007年开始,她义务讲解4000余场,被参观者赞誉为“金牌讲解员”“用心讲述历史的人” 。

“我只是想让年轻人记住我们的历史,记住我们的英雄。”谈起做志愿者的初衷,王大妈说,2007年,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抗日战争纪念馆招聘讲解员志愿者的启事。她想自己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儿,既充实自己,也传承我们的历史,让年轻人记住我们的英雄。

可想归想,真要做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当接过纪念馆工作人员递过来的讲解词时,王大妈一下子懵了,厚厚的一大本书,密密麻麻的全是字。“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记性又不好,就像熊瞎子掰苞米——背了下句忘上句。”王大妈说:“馆里的工作人员给我帮助很大,尤其是当时的于副馆长。”在给新讲解员培训时,于馆长给他们讲解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从一封家书讲起,从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讲起,情真意切、扣人心弦,赢得大家一片掌声。王大妈边鼓掌边想:“我什么时候也能讲得这么好呢?” 

王大妈家住门头沟区,每天来回要坐三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家到纪念馆学习讲解、收集各种资料,回到家她就拉着老伴、儿子、儿媳一遍遍地讲给他们听。有一次儿子和她打趣说:“老妈啊,不用说敌人怕赵一曼了,现在我都‘怕’赵一曼了。” 

经过勤学苦背,王大妈能看着展板记住词,可面对观众,她却不敢开口说话,大家就鼓励她,甚至使用“激将法”:“你不敢讲来干嘛来了?”于是,从给一个人讲解开始,到两个人、一组人,渐渐地她可以放开讲解,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事动人、以情感人。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2012年12月9日。”王大妈说,那天北京六所大学联合组织“12·9运动”纪念活动,当她满含深情地讲完赵一曼之后,她听到了掌声,大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流泪了。这掌声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年轻一代对于英雄的崇敬!” 

“我就是一名志愿者,一个普通的老太太。观众从我这儿回顾历史、感受英雄。我每天也都在向观众学习、受教育。”王大妈讲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她给参观纪念馆的小朋友讲解完“狼牙山五壮士”故事后,她面对着五壮士的群雕说:“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这时,一个小男孩突然跑到群雕旁边,昂首挺胸地说:“奶奶,是六壮士!还有我!”别的小朋友也纷纷跑上去喊:“奶奶,还有我!还有我!我们都要做壮士……” 

还有一次,王大妈给外地来参观的一对夫妇讲解完之后已是中午,这对夫妇对她精彩的讲解一遍遍道谢,并从背着的环保挎包里拿出一个塑料袋,里边有四个火烧,他们拿出来两个,递给王大妈。王大妈一再推辞说纪念馆有午饭,可这对夫妇放下火烧就走,王大妈又追出去,拉扯了半天还给了他们。“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一看就知道这四个火烧是这对夫妇的午饭。”王大妈说,“这是我第二次流眼泪。我就是一名志愿者,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感动观众的是英雄,而观众又感动了我。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绝对不会重演,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说到这里,王大妈提高了嗓音,有力地挥舞了一下手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