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上合组织论坛到“上海精神”)
陈玉荣
作者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期从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所研究员。
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来,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之一,也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和区域治理的重要机制。在当前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原有全球治理机制亟需调整的情况下,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其合作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为长期参与上合组织研究的学者,我有幸参与了上合组织智库——上合组织论坛从筹备到运行的全过程。
2004年夏天,我在一篇文章中反映了中外学者关于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尽快搭建上合组织智库的建议。这一想法与上合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中国外交部和张德广秘书长的积极运作之下,成立专家智库——上合组织论坛的提议得到了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
2006年夏天,上合组织论坛成立大会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举行。论坛首次会议通过了上合组织论坛规则。根据规则,上合组织论坛由各成员国确定的国家研究中心构成,各成员国轮流在上合组织国家元首会议前举行论坛会议。就在这一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作为中方上合组织国家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
近10年来,上合组织论坛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组织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来自成员国权威智库的专家们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中期发展战略》和《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的早期研究工作。
参加论坛多年,我有几点突出感受:
首先,上合组织影响与日俱增。2001年成立之初,国际社会不乏“看衰”或“看偏”上合组织的论调。然而,10多年发展下来,事实证明,上合组织在开展地区安全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全球治理领域最具借鉴意义的多边合作机制之一,希望加入上合组织的国家越来越多。今年3月的上合组织论坛上,上合组织扩员成了各国专家讨论的重要议题。4个月后,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决定,启动接收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的程序。
第二,论坛讨论更加开放务实。作为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重要二轨机制,参与上合论坛的代表“圈子”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正式成员国逐步扩展到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讨论议题更加丰富,代表们的发言更加务实。今年的论坛上,我们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议题,得到了参会代表的积极回应,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尤其是上合组织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三,“上海精神”价值凸显。上合组织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客观上说,当前世界各种多边治理机制不断增加,效果有好有差,上合组织之所以能成为这些多边机制的典范,与各国坚持“上海精神”密不可分。
“上海精神”与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一脉相通,反映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合作的准则和目的,符合时代潮流。在“上海精神”指导下,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已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