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新华社作者:王宇 刘羊旸 崔静 陈炜伟责任编辑:康哲
2015-10-23 09:30

向污染宣战向绿色转型 展开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

面对日益严峻的渭河流域水污染现状,陕西省加大治理力度,五年开出了一张“亿元罚单”:因污染超标,2010年陕西省环保部门对渭河沿线的西安、咸阳、宝鸡三市开出380万元的“生态罚单”。1年后,三市再次被罚8900万元。截至2013年,渭河沿线地市共缴纳污染补偿金超过1.6亿元。

“生态罚单”只是国家重拳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五年来,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频频出台,向污染宣战。

——严格环评审批,源头预防污染。“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涉及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化工石化等诸多行业,总投资7600多亿元;

——强化监管执法,严惩违法排污。2013年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06件,超过以往十年总和。2014年移送案件数达2180件,超过上年两倍;

——扩充资金保障,提升治污“底气”。在2013年中央财政划拨50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去年再划拨98亿元,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10省份大气污染防治。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以如此巨大的投入治理污染。我们是在用硬措施来应对硬挑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

既要治标,更须治本,重拳治污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根子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让增长变得更轻、更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

在忍痛关停1400多个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并将41家高能耗企业“拒之门外”后,过去依靠“挖矿山、卖资源”的河北省临城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进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电站等一批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并投资构建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探索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组让人欣慰的数据:

2011至2014年,全国淘汰钢铁1.55亿吨、水泥6亿多吨、造纸3266万吨,分别是“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6倍、1.6倍、2.2倍,“十二五”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2014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9%,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9%;

继2013年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之后,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1.6%,创下了历史新高。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十二五’以来,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上演了一场绿色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李佐军说。

让青山常在绿水常青 美丽中国愿景可期

与各地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相呼应,国庆节后,在一场面向首都公众的专题报告会上,陈吉宁公布的“十二五”生态成绩单令人振奋:

“十二五”前四年累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目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断面比例已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

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十二五”初期的平均每年10余起下降到近两年的每年3起。

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

今天的中国,正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历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大气——在全国161个被监测城市中,去年未达标城市超过九成;

土壤——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漫漫生态路,壮哉中国梦。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只要我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勠力同心、久久为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愿景可期。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