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两个积极性 同心协力谋发展
为更好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日前上海市政府宣布在临港地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以5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保费补贴、提供人才优先落户等配套政策,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在当地集聚。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迫切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积极性,像上海这样积极承接国家战略的地方政策,有助于营造实干氛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中央在战略上做好顶层设计,给地方留有改革试验的空间,地方结合当地情况差异化执行,不搞一刀切,这更有利于地方敢闯、敢试。
只有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各地竞相发展的环境,才能让各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的发展态势。
这次座谈会提出,给地方以更大的决策自主权、资金统筹权和改革先行先试权,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获得更多支持。用合理的“容错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创业创新者的活力不断涌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举例说,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落实不是很好,个别官员对PPP运作模式的复杂性不了解,没有组织好社会资源参与。“背后深层原因是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够,需要迫切解决‘中梗阻’和‘懒政怠政’问题,这样才能把已经出台的措施尽快落实落地。”
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加大问责力度,让“太平官”混不下去。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公布,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而此前8月底,在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中,已有7个省对58名干部问责。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发展势头,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并不轻松,多数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压力较大。
张占斌认为,不必为中国经济运行过度担心,“政府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稳增长的举措,关键是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面临转型升级困难时期,让措施落地,为明年打好基础。”
形势越是复杂,越需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随着中央一系列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层推进,稳当前、谋长远都有了坚定基础,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明年工作的开局,也就有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