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36公里的“抗战血路”

来源:新华社作者:王晓磊、黄豁、李萌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5-07-06 18:22

牺牲:全县人口损失三分之一

牺牲,是最平常的事,几乎每一尺公路上都凝结着鲜血。

86岁的老民夫黄炳祥,能清楚回忆多名工友之死:在推拽几吨重的巨大石碾时,工友何某被卷到碾下,被压裂了头颅;另一个27岁的同乡苏会则被塌方压死……

没有先进工具和技术,修路事故频发,民夫伤亡率很高。此外,滑坡、劳累、瘟疫,也不断夺去民夫的生命。

“抗战期间,全县人口下降达到三分之一。”漾濞县党史研究室主任茶映青说。查阅县志发现,1935年全县为2.9万人,至1943年全县仅剩1.9万人,人口损失幅度远远高于全国比例。

尽管代价巨大,漾濞人仍倾尽全力保护滇缅公路,支持抗战。8年抗战期间,漾濞人拿出了整整两年口粮,人均500多斤。战争还造成数十万难民过境,物价飞涨,漾濞都挺了过来。

由于位置重要,日机数次试图轰炸。漾濞桥号称“滇缅公路第一桥”,每当日机来袭,漾濞县就放土炮通知民众。驻军会放射烟雾,并准备高炮射击,保护了江桥的安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