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树改革新标杆 再攀开放新高度
——天津自贸区争当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
新华社天津4月21日电(记者杨维成、刘元旭、毛振华)春潮澎湃处,扬帆奋进时。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一曲新的“春天的故事”在中国经济版图“第三极”澎湃奏响。作为长江以北首个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将着力成为区域协同新平台、制度创新新高地、开放经济新动力、转型升级新引擎,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争当领军者、排头兵。
服务三大战略 构筑区域协同新平台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潮头上,天津自贸区注定被深深烙上区域一体化印记。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实施范围119.9平方公里的天津自贸区肩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重任。
“天津自贸区将充分发挥开放高地的综合优势,引领推动京津冀地区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打造资金、技术、产品、服务大进大出的双向通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说。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天津自贸区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兴奋剂”。
在20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副市长阎庆民表示,“天津自贸试验区既是天津自身的,也是京津冀的”,将从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构筑服务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四大方面发力,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而作为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拥有世界第四大港优势的自贸区,总体方案还明确,天津自贸区将依托亚欧大陆桥连接功能,增强对沿线国家及地区转口贸易服务功能,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作用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
“天津自贸区的制度红利将不断产生溢出效应,从而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特别是中西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东线区域。”天津自由贸易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恩专说。
做好三个结合 打造制度创新新高地
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完善国际贸易服务功能、增强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路线图”指向清晰。
而早在自贸区挂牌前,天津就已启动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离岸业务等122项试点制度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自贸区还将立足自主创新,突出天津特色,努力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试验和对比试验。其中,搞好三个“结合”引人关注。
——区内区外监管相结合。与上海自贸区挂牌时不同,天津自贸区既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又有非监管的产业发展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为自贸区提供足够承载空间和发挥滨海新区产业优势。”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说。
——制度创新和发展实体经济相结合。按照总体方案明确的产业功能划分,天津自贸区将通过实施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行政高效化制度创新,着力推动高端实体经济发展,实现自贸区建设既有“苗圃”、又有“林地”。
——学习复制上海经验与借鉴吸收国际通行规则相结合。“我们将在学习借鉴上海经验基础上,顺应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全面与国际通行投资贸易规则接轨。”天津自贸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发挥三大优势 激发开放经济新动力
“天津自贸区在原有的滨海新区基础上有三大优势”,阎庆民说,一是租赁业,二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三是自贸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
金融租赁业是天津改革开放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天津自贸区不同于其他自贸区的主要特色之一。
作为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与信贷、资本市场并肩成为社会融资三大主要工具之一,租赁业近年来在天津得到快速发展,业务额已占到全国的1/4。
未来,天津自贸区将把这个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率先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政策环境,为全国开展这方面业务提供示范。
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增认为,在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进而带动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将实现“接二连三”的转型升级目标。
作为天津自贸区五大任务之一,总体方案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被放在首要位置,明确要求“建设适应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和贸易投资便利化需求的服务体系”。
以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早在2014年5月,天津就在滨海新区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归并原有18个审批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此外,“一份清单管边界”“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份单卡管通关”等改革也全面推进。
而去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赋予天津自贸区更多的优势。“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的‘一区二十一园’覆盖了自贸区三大片区,‘两自’叠加将形成优势互补、互助、互促效应”,丛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