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揭秘川藏青藏公路修筑:战士高山上连打1200锤

来源:央视网责任编辑:黄杨海2014-12-26 10:01

路的铸造

1954年5月11日,格尔木。

这是世界公路史上绝无仅有的开工仪式:没有奠基石,更没有彩绸和鞭炮。工地上,慕生忠将军抡起铁镐,在戈壁滩上开挖“第一镐”。筑路队员们看到,将军镐把上赫然刻着5个字:慕生忠之墓。

谁都明白将军的意思:如果他倒在筑路途中,这把铁镐就是他的墓碑。

出征,悲壮而又坚定。两路筑路大军面临的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而他们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工程机械、没有技术人员,筑路工具也如此简单:铁锤、钢钎、铁锹、镐头……

两条西部奇路与其说是修筑出来的,不如说是他们用生命和心血铸造和浇灌出来的。当年工地上的一个个火热的镜头,虽经过60年岁月的销蚀,却仍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铁锹、镐头磨钝了,就在工地边上支起打铁铺子,现场打制锻造,迅速投入施工;为了提高作业效率,战士们把打炮眼的钢钎换成了更粗的撬棍,铁锤不断加磅;抡铁锤是最重的活,但晚上睡觉战士们抢着把锤子藏在被窝里;有的战士得了雪盲症也不休息……

10月的雀儿山冰封雪裹。战士们手握的钢钎像“冰棍”,久了松开手就被粘掉一层皮;有的战士抡铁捶虎口连冻带震裂开了口,流淌的鲜血变成殷红的冰凌……

打钢钎,一般人抡五六十锤就会气喘吁吁。但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战士杨海银一口气打了1200锤,砸出一个1.7米深的炮眼,被称为“千锤英雄”。

班长张福林认真钻研开山放炮技术,采用放大炮爆破方法,使全班平均工效提高24倍。有一次,放好的炸药没响,他去检查时被坠落的巨石砸中,英勇牺牲。

吃尽千般苦,历经万重险。在4年多时间里,川藏筑路大军开挖土石293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开凿一条宽15米、深3米、长1300公里的运河。

沿青藏公路快到拉萨的地方,有座山叫陶儿久山,山下有一片旷野名为韩滩,这是慕生忠将军为纪念修路中累病早逝的驼工小韩命名的。将军率领数百名官兵为他举行葬礼,让英雄的忠魂永驻青藏高原。

墓碑托举丰碑。数载寒暑,两路贯通,3000将士英勇捐躯。正如一位诗人所写:你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来/为了让一条路站起来/倒在这高高的祭台上/成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路的传承

公路通了,西藏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告别了千百年来沿用的栈道、溜索和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

千辛已作英雄忆,万苦化为幸福雨。川藏、青藏公路把西藏和祖国大家庭紧紧连在一起。长期以来,国家调拨物资支援西藏经济建设、实施支援西藏的重点工程和援建项目,以及抗震救灾、青藏铁路建设等重点工程的大型设备,都是通过公路运送。两条公路如同大动脉,为雪域高原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

——大动脉,脉管里时刻血液奔涌。青藏公路通了,1954年青藏兵站部开始上线执勤。60年来,官兵累计承运各类物资800多万吨、输送油料500多万吨、运送进出藏兵员近百万人次。官兵在雪域高原架设了第一条国防通信线,铺设了第一条输油管线,从此西藏驶上信息高速公路,跨入工业时代。

——大动脉,脉搏时刻强劲跳动。川藏公路通了,川藏兵站部主要担负进藏运输保障任务。60年来,官兵累计出动车辆100多万台次,运送各类物资500多万吨、人员100多万人次,为巩固西藏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动脉,精心养护确保畅通。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前身为基建工程兵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奉命挺进川藏、青藏公路腹地,完成了历次大规模整治改建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1996年10月,武警交通二支队正式成立,担负起川藏公路西藏境内782.5公里最险要路段的守卫养护重任,使公路实现全年通车。

吉祥的哈达,幸福的金桥,绚丽的彩虹;交流的纽带,伸开的双臂,腾飞的双翼……一个个多彩的比喻,道不尽对“两路”的赞美;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线,人与自然抗争的生命线,藏汉民族团结的连心线……线线关系重大、意义非凡。

这是两条跨越了世界屋脊的天路。但我们更愿意把它们叫做心路:前辈们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牺牲奉献的过硬担当和心系国家苍生的博大情怀打造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地球之巅,成为复兴路上和强军征程中的精神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