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长”和“二市长”
相较上述情况而言,在不少官员看来,对正职和副职称呼,才更是一门“功课”。
廉政瞭望记者之前去东北采访,听当地官员在餐桌上聊起“大市长”、“二市长”来。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还有这么个称呼,不解。
细问才明白:一个城市有一个市长,若干个副市长。向客人介绍时,过去不论正副只说苏市长李市长,客人不甚明白到底是正的还是副的,于是,为了便于区分,说着方便,就把市长叫大市长,把常务副市长叫二市长。依此类推,可以叫出大县长、二县长;大书记、二书记之类。
当地人的解释是,这个叫法透着东北式幽默,这也是一种创造。不过在军队中,对副职的称呼一定要把“副”字带上。把副职当做正职称呼,那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张副团长就是张副团长,你就不能叫张团长,团长只有一个。王副政委、丁副参谋长、熊副主任、江副连长,这些是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称呼。
有时候,也是为了刻意套近乎,甚至可以通过称呼的变化,来探查亲密程度。有官员举例说,“有的场合,在称呼上级领导时只叫名不加姓了,如‘XX书记批示了什么,XX市长才和我吃过饭’,显得自己和上级领导关系‘不一般’”。
有名干部曾自述道,自己在某县委工作,37岁。乡镇和县直单位的同志觉得:称“老刘”吧,言外之意还有说人老气横秋、提拔无望之嫌;喊“小刘”吧,年纪也确实不太小了,好像也有点不够尊重;最后只好依官场惯例,呼其官称了。可我就那点官职,加上我知名度偏低,着实给别人带来不少麻烦。于是,大家便依惯称我为“刘主任”、“刘科长”、“刘秘书”、“刘会计”等等,或干脆送顶高帽——“县委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