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奔走十余年积累烈士资料

来源:时代周报作者:崔烜责任编辑:卢建霞2014-04-10 14:38

走遍全国每一个县

尽管已经在两年前正式退休,但64岁的原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研究部主任詹琪依旧还是闲不下来。

“说是退下来了,但馆里还是经常打电话来给我,这个名单基本上是我一个人跑下来的,核实的时候有什么不对,还得来找我。”詹琪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据詹琪回忆,纪念馆之所以要做这样的统计,完全是因为老志愿军以及烈属们多年来的不断要求。

“纪念馆1993年迁址英华山扩建以来,就不断有老兵们来参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想看一看牺牲战友们的名单,可是纪念馆根本提供不了,因为我们没掌握这些。他们很多人问过民政部,说也不掌握,全国只有这么一座抗美援朝的纪念馆,他们就来找我们,但我们也给不了,这让大家觉得挺遗憾的。”詹琪说,“战争过去那么多年了,我们连个像样的烈士名单都拿不出来,拿什么去告慰为国牺牲的战士们?我觉得这样说不过去。”

终于在1999年的时候,因为临近朝鲜战争结束50周年,寻找朝鲜战争烈士名单的计划得以开始,纪念馆希望能够在2003年的纪念日将名单整理好出版公布,并且在纪念馆建成烈士碑林。

但一开始,计划就碰了壁。

“当时想得比较简单,”尹继波说,“觉得只要找地方的民政部门去问,很快就能收集到,结果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以本单位的名义陆续向各地2000多家基层民政局发函,希望当地能把部队以及支前的工人、农民、学生、医生、司机等英烈名单寄到纪念馆。但两年后,纪念馆前后只收到了100多封回复的信件。

后来,詹琪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人家是民政系统的,我们是文博系统,互相没有关联,人家有自己的工作,没有上级的指示,他们不可能因为我们的一封请求信就忙前忙后的。”詹琪说。

纪念馆从2001年开始改变策略,决定主动出击,到各地区收集烈士的名单,尹继波希望詹琪能够把这个事情负责下来。

丹东民政局一开始帮了不少的忙,给詹琪提供了介绍信和公函,但这仅限于本省,一到了省外就基本不管用了。

后来辽宁省民政厅也加入进来,成立了征集核对抗美援朝烈士名单办公室,在这办公室的名义下,詹琪感觉事情还是好办多了。

从相邻的省份开始,詹琪开始一个县一个县地去跑,拿着信函上门接洽,速度也惊人的快,基本上半个月就能跑完一个省,“我很多时候一天能跑完两个县市,因为要赶在2003年前弄完,当时特别急。”詹琪说。

“我的工作就是宣传和游说,公函只是让人家能够见你,但想要人家帮你做这些工作,还得去打动人家。我每到一个地方,就是给他们讲抗美援朝,讲我知道的老兵的故事,讲烈士名单对于国家、对志愿军们无法替代的价值,直到对方答应。”詹琪回忆道。

詹琪没有权限去接触民政部门原始的档案资料,只能等待对方整理完整,将烈士的姓名、籍贯、年龄、部队、职务、入伍时间、性别、牺牲时间地点及主要事迹、埋葬地点、烈士证书编号等信息一一打印出来,寄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但也有不少地方,无论如何请求,迟迟无法拿出纪念馆所需的烈士资料。

“这很好理解,很多基层民政分管烈士抚恤的就两三个人,正常的工作还忙不过来,况且都是年轻人,不像我们老人对那场战争理解那么深,就一直做得很慢。”

在2003年朝鲜战争50周年的时候,詹琪的工作远远没有完成。

詹琪将情况写成了一份请求给予帮助的报告,托人交到国家民政部,没想到得到了两位副部长的批示,并且还安排了烈士事务处进行对接。后来詹琪就拿着民政部的批示文件到各地去跑,一下就顺利多了。

“因为有了上级的指示了,连省一级的民政厅也会主动帮忙。”詹琪说。

后来纪念馆不再与基层民政局单独对接了,而是由省、地级市民政部门进行汇总核对后再向纪念馆提供烈士资料。一般如果是志愿军较少的省份,由省一级汇总,志愿军较多的省份则由地级市汇总。

但跑民政的工作直到2006年才告一段落,在这一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基本收集齐了所需的烈士材料,初步得出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183108人。

这是国内第一份完整的朝鲜战争烈士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