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的牺牲数字
关于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的牺牲数字,多年以来各方一直有不同的说法。
军事科学院编撰的《抗美援朝战史》公布的数字是志愿军伤亡36万余人,但没有公布志愿军牺牲人数。
《解放军报》在2000年提供的一份数据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阵亡171687人。
新华社记者陈辉从解放军卫生勤务部获得的统计显示,志愿军战斗和事故死亡11.8万人,负伤38.3 万人,患病后送医45.5万人;失踪2.56万人。另据后方医院统计,伤员有2.16万人不治身亡,患病者有1.32万人病死。按以上数字,战后统计志愿军总计有14.8万人牺牲。
而战争另一方的估计则远超中方所统计的数字。
韩国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修成的韩国战争史里,对中国军队损失统计高达92万人;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参谋联席会议公布,中国人伤亡总数是90万人。
而根据最近《法制晚报》对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墓地管理事务所所长金东勋的采访,韩国方面估计其境内大约有13万具志愿军烈士遗骸。
尽管韩美方面的估算远远夸大了志愿军方面的损失程度,但战争结束后的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数字来回击韩美方面的质疑。原因便在于这些伤亡数字仅仅是数字,并不能提供每一位烈士的名字。
“美国方面的估算可以不论,国内的统计各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统计的出发点不同,解放军方面从战争的减员人数出发,在战争中很难有机会完全统计出所有阵亡的战士尸体,而医疗方面的数据则很可能有很多重复的情况出现,因为伤员收治过的医院往往不止一个,并且在后方不治的情况并不算为阵亡,总体来说最可靠的应该是民政系统的烈士优抚名单,每一个烈士的名字背后都涉及到抚恤的资金,基本上很少出错。”尹继波解释道。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统计选择了从民政的烈士名单出发,但实际上,这些名单只掌握在基层的县一级民政局手中,而省一级民政厅甚至国家民政局都不掌握总体的数字。
“民政系统烈士名单的特点是各个时期的烈士都放在一起,包括抗日的、解放战争的、抗美援朝的、对越反击战的等等,并没有分门别类,基层的民政部门没有时间辨析,也是一时无法拿出来。”尹继波说,这样的情况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解决的办法就是派人到各地去要资料。
而纪念馆后来获得的18.3万烈士数字比之前各方所有的统计都要多,这也让其卷入了不小的争议之中。
“主要是民政系统的烈士统计口径不一样,之前解放军系统的统计主要是志愿军战士,并没有将后勤人员、医疗人员、民工包括在内,而在民政部门进行烈士鉴定的时候,只要是为国牺牲,不管是不是属于战士,都会认定为烈士。我们也认为,只要是在朝鲜战场上为国牺牲,不管是阵亡还是伤重不治,是战士还是非战士,都应该统一认为是抗美援朝烈士。”尹继波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