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郊外的红色记忆:关于中共六大的那些事

来源:新华社作者:魏良磊责任编辑:杨红
2016-07-05 00:40

通讯:莫斯科郊外的中共红色记忆

新华社记者魏良磊

盛夏的莫斯科郊外,碧空如洗,草木苍翠。这里是莫斯科红场西南方约40公里的五一村。历经3年多的筹备、设计和施工,修葺一新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六大)常设展览馆于4日在此举行建成仪式并正式对外开放。

展览馆是一座漂亮的三层楼房,外墙黄白相间。设计施工精细考究的楼房穹顶、不同房间内色彩各异的墙面、天花板上精雕细琢的石膏雕饰以及俄式吊灯、带有俄语按键的旧打字机——这些具有浓郁俄罗斯特色的装饰元素让展览馆充满历史韵味,将参观者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特殊历史意义

88年前,也就是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这里召开。当时,国内白色恐怖严重,中国革命到了最艰难的关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来自中国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险阻,会聚莫斯科。

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代表们是从北京、大连、上海等地经中俄边境的满洲里或绥芬河出境赴会的。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维克托·乌索夫的描述中,这段传奇历史的镜头是这样的:“当时,(中共)代表们乘火车前往莫斯科,车厢窗户都被窗帘遮住了。而一些同样拉着窗帘的大客车和小汽车直接开到了月台,把他们接走,穿过整个莫斯科,前往郊外。这是一项特别行动,为了确保共产党员不会被抓捕,不会被杀害……”

历史风云变幻,革命丰碑永存。如今,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伟大事业正在新时代里续写辉煌,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莫斯科郊外的这座小楼。修复中共六大会址、建设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中俄两国就此达成重要共识。从此,这里与中国革命、中俄情谊结下不解之缘,见证着红色历史和友谊的延续……

还原历史风貌

80多年沧桑巨变,会址建筑历经历史洗礼和岁月侵蚀,特别是在几次火灾中遭受破坏,一度变得面目全非,只剩残垣断壁,修复工作并不简单。

由于历史资料缺失、查找困难,经过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后,最终中方决定由莫斯科中央科学修复设计院承担展览馆建筑设计工作。当时确定的原则是,外形保持当年风貌,内部的功能布局则由中方来确定。馆内装修色调由莫斯科中央科学修复设计院根据历史同期同类建筑的装饰风格设计。历时4个多月完成装饰的二楼主厅,还原了当年会议的场景。

走进展览馆,在一楼展厅里,陈列着年轻的周恩来英姿勃发的照片。周恩来在六大的会议上先后作了组织报告、军事问题报告。瞿秋白等代表的照片也陈列在侧。展厅里,六大的珍贵资料,包括通过的政治决议以及关于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等问题的决议等,第一次在其召开地点被集中展示。此外,还展示了中共前五次代表大会的会址资料。在三楼的阁楼层,恢复了六大代表曾居住的两间卧室。

六大是历次代表大会中形成文件最多的一次。一份份手写或打印的材料,包括重要的决议、报告记录、代表资料以及美国、法国等国家共产党发来的贺辞,见证了当年一个个历史瞬间。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仿照当年的家具摆设,仿佛让人们又看到,在那20多个日日夜夜里,一群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纵论国家命运,思考革命前途……

传承中俄友谊

修复后的六大会址建筑,作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将免费对中俄民众开放。

在祝贺展览馆建成的贺辞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十分珍视中共六大这个历史事件,也十分珍惜中俄两国人民相互支持的宝贵历史。修复中共六大会址,建成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发扬中俄传统友谊,坚持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参赞、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中华说:“作为首任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馆长,我认为,首先应该把这个展览馆打造成传播中俄友好的展示基地;二是要把它打造成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三是要建设成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四是要打造成展示中俄人文合作新成就的交流基地。”

如今,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旅游第一大客源国。随着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开放,中国游客未来赴俄旅游又多了新去处,中俄携手发展“红色旅游”,将成为对革命历史和两国友谊的美好传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