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综述: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带来的教训
新华社记者彭茜
困扰韩国半年多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本月23日宣告结束。自5月20日确诊首例患者以来,迅速扩散的疫情给韩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诸多影响,也为韩国在今后如何应对突发疫情方面上了重要一课。
5月20日以来,韩国共发现186人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其中38人死亡,近1.7万人接受隔离。最后一名患者在与病魔抗争了172天后死亡,为这场疫情画上了休止符。
如今,尽管疫情终于正式宣告结束,但韩国各界对这场疫情的反思仍在持续。无论是医疗机构、政府还是社会层面,都从此次疫情中学到了深刻一课。
首先,医疗机构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没有守住防止病毒传播的第一道关卡。韩国医学研究所传染病专家申尚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疫情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最大的问题是首位病人被确诊时间太晚、最初应对迟缓。首例患者于5月4日经仁川机场抵达韩国后出现呼吸病症状,20日才被确诊,医疗机构未及时采取疫情防控措施,造成在通报确诊首名患者后不到20天时间里,多个地区先后出现确诊患者,被隔离人数多达近2000人,形势之严峻令各界始料未及。
随后医院内部的防控体系出现漏洞,反使医院成为传播病毒的温床,导致疫情“二次暴发”。由于防疫监控疏忽,第14名患者成为“超级传播者”,在三星首尔医院就诊的4天内导致91人被感染。三星首尔医院后被暂时关停,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向国民公开鞠躬致歉。
此外,韩国政府在疫情应对方面也存在诸多疏忽。
首先是韩国保健当局早期预警不力,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不够有效,在发现首例确诊患者后,韩国保健当局起先一再表示这种疾病“传染性不强”,此后又多次强调发生第二代人传人“可能性不大”。
其次是应对措施滞后,错过了控制病毒大面积传播的最佳时机。5月下旬首位患者已被确诊,但直到6月1日韩国才成立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治应对领导小组。而本应行使重大安全预警职能的国民安全处,直到疫情发生后的17天,才向国民发送预防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预警短信。
最后,政府公开信息渠道不畅,初期坚持不公开相关医院和患者信息,反而引发公众更大恐慌,亦使得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预防体系频频出现漏洞。
从社会层面看,韩国人的医疗习惯和探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情扩散。韩国患者常集中涌入几家大医院看病,急诊室常常排满了等待住院的病人和家属。韩国人习惯于在医院陪护病人,造成更多的亲属连带感染,这些情况对疫情传播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更有一些不配合隔离工作的疑似患者或接触者使防控工作“雪上加霜”,如出现疑似症状后执意赴中国出差的韩国男子以及被要求自行隔离观察却仍乘坐地铁连续上班数日的疑似患者等等。
尽管韩国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疫情发展的中后期采取了更有效的防控措施,但疫情已造成重大损失,促使各界反思其教训。韩国媒体分析指出,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已成为韩国社会重整防疫体系的重要契机,政府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法案和方案,包括公开患者信息、建立医院之间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间的信息共享系统、设立传染病管理事业支援机构、培养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等。
韩国医学研究所传染病专家申尚烨表示,这次疫情说明韩国的传染病防控系统仍需加以改进,如韩国保健福祉部和疾控中心应加强相关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培训、提高流行病学专家的数量和质量、指派高级别的行政官员专门为传染病防控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