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军舰载激光武器系统 (资料图)
12月10日,美海军研究办公室宣布,海军的“激光武器系统”(LAWS)在战舰上部署并成功实施演示验证,试验结果超出预期。此次部署是定向能武器有史以来的首次部署。该尖端的武器系统将为美海军带来重要的新能力,其在战舰上的成功试验,也预示着激光武器时代正式开始。
发轫于冷战,军事强国的海军与激光武器“不解的情缘”
自20世纪60年代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以来,世界各军事强国就开始致力于发展高能激光武器,以实现将激光武器应用于战场。冷战时期,前苏联海军就曾用激光器致盲北约飞机机组成员和直升机飞行员;英国也曾基于工业激光器研制了激光炫目系统,并在1982年的马岛海战中首次应用,随后还将其作为辅助性武器和非致命性自防御手段,装备英国海军舰艇奔赴海湾战争。这些激光武器主要是低能固态激光器,用于干扰即“软杀伤”用途,具有功能和威力上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在“硬杀伤”激光武器方面,美海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武器级高能激光器,将重点放在了可实现更高能量级的化学激光器上1978年3月,由美国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开发的演示实验样机—海军先进化学激光器进行了首次试验,波束控制设备采用了休斯公司研制的海军位置跟踪器。试验中,该样机成功在弹道垂直方向击落了低空、高速飞行中的“陶”式导弹。
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海军又研制出兆瓦级氟化氘高能激光器演示机,称为中波红外线高级化学激光器。随后,美海军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试验场分别建造了二氧化碳气态激光器和氟化氘化学激光器,成立了高能激光系统试验场。1983年,高能激光器的开发改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接管,海军则主要负责管理高能激光系统试验场项目。1989年,该项目成功运用激光在垂直弹道方向击落了一架以2.2马赫速度飞行的BQM-34靶机,但随后进行的来袭目标对抗试验却以失败告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激光带来的“热晕”效应始终无法得到解决,不仅不能满足为舰艇提供自防御能力的要求,而且上述化学激光器因含有剧毒化学物质并会产生危险的废水,受到美国海军内部的批评,认为其并不适合在舰艇上使用。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固态激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产生的激光束能量逐渐达到与化学激光器相当的千瓦级,重新唤起了美海军的兴趣。固态激光器更加安全,而且稳定性好、体积较小,具有良好的舰载化前景。但与化学激光器相同,固态激光器同样存在大气中传输衰减的问题。因此,美海军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降低激光传输的能量衰减问题上。分析发现,要彻底解决该问题,必须实现激光波长在不同大气环境中的自由调节,而自由电子激光技术恰具这一特性,在美海军当时发布的高能激光器路线图中,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确定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舰载激光武器技术。自由电子激光器输出功率可达兆瓦级,较固态激光器千瓦级输出功率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带来了系统体积庞大、配套设备不成熟、防护要求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短期内无法达到舰载化的要求。为了尽快发展出可在舰艇上部署使用的激光武器,美海军继续推进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长期开发和应用研究,加大对固态激光技术的投入,并启动了固态激光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