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火箭军“国家队”:无数个“首次”是怎么创造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倪光辉责任编辑:杨红
2016-06-22 08:58

未来战场的设计师

戈壁大漠,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

未来战争,发现即摧毁。扮演“红军”的某导弹旅,使出浑身解数,却在“蓝军”面前无处遁形。

创新团队当“蓝军”,既是“磨刀石”也是“设计师”。白天过招,夜晚复盘,一个个伪装方案,最终让千人百车奇迹般“消失”。

见此一幕,“蓝军”智囊团、团队骨干潘玉龙如释重负。数年前,他主动请缨,决心在“天眼”密布下,为战略导弹部队披上“隐身衣”。近百次试验,伪装技术实现从“静态模拟”到“动态适应”的跨越。数十项创新成果刷新纪录,取得4项国防发明专利。

天天想战事,人人当战士。每年,科研人员打起背包,走出实验室,参观地方高铁、隧道、桥梁建设工地,走进国防施工一线,开拓视野,聚焦“战场蓝图”寻找创新火花。

一次阵地调研,测试大厅内一幕让他们深感愧疚,官兵人挨着人、凳靠着墙,连转个身都困难。

“创新,绝不能与战场脱节。”所长田庆龙不无忧虑地说。他们把设计“准星”瞄准战场“靶心”,几经调试,阵地设计仿真系统“出炉”。

不求评奖“获得感”,唯求战场“通行证”。项目结题,他们没有急于报奖,而是把技术民主会开进施工一线,请官兵来当“军师”。他们认为:“官兵的‘不满意’,就是新的创新点。”

以往,导弹阵地内各系统“烟囱林立”,值班官兵任务艰巨。该所科技处副处长胡继波通过优化设计,使6个子系统拓展到19个子系统,最终全集成到1个平台中,仅需数人就能实现阵地智能管控。

聚焦打赢,步履匆匆。昔日设计阵地的“描图匠”,已成为未来战场的“设计师”,军营设计规划从“日常生活型”向“战备值班型”转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