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火箭军“国家队”:无数个“首次”是怎么创造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倪光辉责任编辑:杨红
2016-06-20 08:35

建巢铸盾的“国家队”

滔滔大洋,战舰林立。一发发导弹呼啸而出,精确命中陆上目标……

电视画面中震撼一幕,让该所党委“一班人”倍感危机:导弹阵地,事关国家安危,和平之盾,底数究竟如何?

高级工程师叶琳提出,启动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校验战略阵地核心指数。他带领创新团队成员,依托某国防工程进行艰苦探索,穿梭于全国10多家科研院所,求教数十位权威专家,撰写百万字的论证报告。最终带领团队获得一项项引领科技前沿的创新技术。

项目评审那天,面对厚厚的开创性成果,专家不由称赞:不愧是建巢铸盾的“国家队”。

一名名享誉国内外的设计“大师”,汇聚成一支引领创新方向的“国家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长期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创新研究成果浩若繁星;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谭可可获得国家、军队科研奖20余项,获评“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潘越峰,主持完成勘察设计和科研任务百余项,被誉为国防工程的“定盘星”……

“大师”身后,是一群正在崛起的年轻科研群体。高级工程师操静滨在参与的项目中提出10余项合理化建议,项目获国家勘察设计金奖;高级工程师张永利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建筑工程设计模式;高级工程师冯利指导勘测队技术人员,研发钻孔取芯和波速测试技术;高级工程师苏辉创新阵地变频通风模式,使阵地保障能力提高数十倍……

建巢铸盾,荣誉等身。所政委许凤忠介绍说,创新团队先后10人入选火箭军导弹专家,100余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仅近年,创新团队就先后完成重大应用研究项目50多个,极大提高了阵地工程综合能力,成为全军国防工程设计领域的“领跑者”。

(杨永刚、田四平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19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