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火箭军“国家队”:无数个“首次”是怎么创造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倪光辉责任编辑:杨红
2016-06-20 08:35

全域慑战的铺路石

“道路被毁”。演练途中,接到导调指令,某导弹旅一个梯队掉头换向。然而,横亘眼前的一座老旧桥梁,让满载的导弹发射车止步不前。

该所党委“一班人”陷入沉思。习主席对火箭军提出“全域慑战”要求,创新团队如何保障作战部队“全域机动”?

由高级工程师王然江担纲的任务组成立,专司破解打仗时路径规划问题。团队成员走进国家交通部门,协调共享资料数据;踏上漫漫征途,测量数百座桥梁……标定战车通行关键数据,录入电脑分析研究、比对建模,成功研发某道路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剑行天疆,路桥信息随行保障,精确高效的“综合导航”,让全域慑战有了基础支撑。

再上战场。该导弹旅奔赴陌生地域执行发射任务,搭载检测系统的装备车前置先行,适时对道路桥梁做“CT”,沿途道桥详尽数据、最优行进路线,尽显眼前。

面对这样的变化,深有感触的科技处长李吉笑了:“一天时间就能干完以前半个月的活儿,全域机动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全域机动的“毛细血管”打通了,但导弹结构精密,贮存要求高,如何确保贮存期间性能稳定?

创新目光投向“剑鞘”内部。他们查历史数据、下部队调研,终于取得突破,先后研制多型导弹防爆牵引车和多功能减震支架车,使导弹技术保障能力有了质的跃升。

部队需求就是创新方向。一次,在某导弹旅进行工程验收,一名指挥员道出一块“心病”:跨区机动途中,掌握导弹所处环境参数,只能靠停车检测,迟滞部队行动。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创新团队集中攻关,改进反馈系统,组织力量为导弹运输车安装了即时报警系统,对车体震动、车内温湿度实施全方位监控。

经鉴定,这套系统实现了对导弹运行全程可视可控,大大提升部队全域机动和综合作战效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