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想上木孜哨所,必须穿过丛林与暗流,越过陡崖和山丘。
最近的溪流离路只有10多厘米的距离,常常将路淹没。四级军士长成俊车一边走一边告诉我们:“这是木扎尔特冰川融化后形成的溪流。有的地方今天有路,明天就没路了。”
前面就是“一线松”了!成俊车口中的一线松是一棵搭在溪流两岸上的松树,是通往对岸的必经之地。暴雨让山体滑坡,路又比较窄,松树从路旁倾倒,正好倒在溪水上,成为一座桥。
“有了这座松桥,就不用蹚水过河了。”可哨所的官兵们高兴了不到一个星期,溪水变得更加湍急,这棵松树变成了溪水中间的一座“观赏桥”。
在木孜哨所,路的变幻无常成为执勤时的“老大难”。在成俊车的记忆中,走过的最艰难的路是那段70多度的陡路。
6月28日的10点左右,太阳刚从云层中露出头来。成俊车和战友们一起踏上巡逻路。
“没路了……”巡逻还未过半,成俊车发现,昨天刚走过的路变成了小瀑布。“那也要过去!”大家的意见一致。
一锄一步,锹声一路。成俊车和战友们手拉着手,一步步走过这段300多米的“路”。其实说是走,不如说是爬。
在木扎尔特冰川的6月,几乎每次巡逻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踏冰”而行,已然成为官兵巡逻执勤的常态。
每次巡逻回来,哨所官兵“卸甲”的“必要步骤”之一是“磕鞋”,因为鞋里都是冰。成俊车一边“磕鞋”一边说:“巡逻路上有水,深处已经漫到膝盖。这里早晚温差近30摄氏度,等巡逻回来已经是晚上,鞋子就结冰了。”
除此之外,“必要步骤”还包括将在巡逻路上捡拾的树枝放置在柴房里。每次回到哨所,背回树枝最多的人一定是成俊车。哨所曾因山体滑坡、冰川崩裂和雪崩等突发状况而成为“孤岛”,他们需要尽量做好物资储备。
7月上旬,木孜哨所成为“冰川孤岛”:一次持续多天的暴雨导致山体滑坡,官兵们的“生命通道”被无情切断。
暴雨不断倒灌,泥石流将唯一进山的路堵住,新鲜的食物即将消耗殆尽,与外界通联的方式仅剩卫星电话,但电量也支持不了几天了。
“连长咋办啊?咱们的物资恐怕坚持不了多长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战士们紧张了。
马圣循第一时间用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后,关机保存电量,并下达命令:“所有人从现在开始减少活动,保存体力!”
“党员出列!”马圣循带着哨所党龄和兵龄最长的两个班长刘攀和成俊车,冲进了漫天风雨中。
捡树枝,挖野菜……强风吹着暴雨,直往雨衣里灌,三人身冷心热,一起寻找守护哨所的“绿色生机”。
陡崖上,成俊车抓住一大簇野菜,正想用力拔出来,脚下的石头被暴雨冲刷滚落,人也跟着滑了下去。危险时刻,马圣循一把抓住了成俊车的手臂。那天,在战友们期盼的目光中,3个浑身湿透的人背回了三个大编织袋——树枝、野菜、野葱。
半个多月后,道路被疏通,一辆载满食物的车开上木孜,官兵们相拥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