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飒飒,秋果飘香,又是一年教师节。军校教员以笔为剑,以讲台为阵地,在军旗飘扬、军徽闪耀的地方铸魂育人,为我军建设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以坚强的臂膀托举学员茁壮成长,成为挺拔坚毅的大国脊梁。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当时光流过三尺讲台
金风飒飒,秋果飘香,又是一年教师节。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是一个温暖的名称、一个平凡的岗位、一个光荣的职业。
与其他教师一样,军校教员教书育人、栽培桃李。有别于其他教师,军校教员以笔为剑,以讲台为阵地,在军旗飘扬、军徽闪耀的地方铸魂育人,为我军建设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以坚强的臂膀托举学员茁壮成长,成为挺拔坚毅的大国脊梁。
一颗烛心,三千桃李。在这个孕育丰收的季节,让我们走近3名军校教员,用心感悟流淌在他们心底的金色时光。
感谢我的第一位军校老师
火箭军士官学校教员、一级军士长 刘国栋
我脱下军装已经3个多月了。3个月里,我总能梦见自己在发射车前,注视着年轻学员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天前我收到消息,学校将在教师节时返聘我担任客座教授。得知自己又将重回讲台,一些沉淀许久的感情,不禁涌出心底。
30年前,入伍不久的我来到士官学校训练团。在这里,我认识了军旅生涯中第一位老师——韩永乔。他参加过3次实弹发射任务,是一名优秀的发射技师。在他一年多的教导下,我终于也和他一样走上讲台,为士官学员演示导弹操作。
一次课上,我图省事没按正确方法插拔导弹电缆,韩教员当即命令我课后插拔电缆1000次。那晚,韩教员陪着我在操作大厅里练到深夜。我的虎口裂开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
回连队的路上,我低着头跟在韩教员身后。“小刘,你知道吗?”他扭过头说,“导弹不能带着问题上战场,对学员负责,是教员的责任。”
他的这句话,刻在了我心里。
1995年,韩教员已经退伍了。那年,学校更换了3种新型号导弹,急需实操训练教材。恰逢此时连队新老更替,36名战士中一多半都是新兵,教学演示的任务,全压在了我一个人头上。
新学期一天天逼近,每天我都要备课到深夜。有一次,我重重地关上了导弹库房的铁门,心想:算了!明天我就去找领导,我不干了!这种难事谁来了也没招儿。
回连队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韩教员。
以前遇上这种事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可如今,他的角色换成了我,我该拿什么去面对学员?我好像闻到了自己身上失败者的气味儿,这是一个“逃兵”身上散发出来的。我连忙停住脚步,转身走回导弹库房继续备课。
接下来的两个月,我泡在资料室,反复比对新老装备,终于在开学前编写出3种型号共11个专业、总计10万多字的实装操作训练教材。这两个月里,我大病了一场,还错过了女儿的出生。但我记得韩教员对我说过,最美好的军旅岁月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幸福。
2014年,学校首次探索士官任教制度,我终于有了“名分”,成了名副其实的士官教员。
这一年,是我入伍的第25个年头,我依然扎根在最初的连队、最初的班。让我自豪的是,我带出的几千名学员已经遍布天南海北,成长为火箭军各部队的专业能手和技术骨干。
每当毕业学员向我报喜,说自己又成功发射了一枚实弹,我在激动之余又多少有些遗憾。作为一名教员,我多想亲眼看到自己学员的导弹发射升空!也许是为了弥补遗憾,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战化教学,为学员模拟实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鼓励他们主动分析、大胆排除故障。
有时,战友们会和我开玩笑:“老刘,你不在跟前,这帮娃娃们自己能行吗?”我总是信心十足地说:“不敢放单飞怎能练硬翅膀。真打起仗来,我一个老家伙能陪得过来吗?”
在大家的笑声中,我摸着自己日益斑白的头发,知道自己留在讲台的日子确实不多了。
我不知道我还能在讲台上站多久。当年,我接过韩教员的接力棒,在士官教员这个平凡岗位上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我相信,今天的学员们,未来一定也能像我们一样,在他们的岗位上书写无悔的青春篇章。
(陈 帅、章 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