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退伍季!请看红军营的三位老兵留下的特殊“礼物”

来源:央广军事作者:李国强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11-29 22:57

央广网乐山11月29日消息 (李国强)又是一年枫叶红,又是一年退伍季。在这个离别的季节,记者带你走进77集团军某金刚钻旅红军营,在这个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红军营寻找最美退役的红军传人。他们没有太多光辉灿烂的事迹,有的仅是在强军路上奋斗的青春和悄然逝去的芳华;他们没有沉甸甸的荣誉,有的仅是在基层默默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

8年、12年、16年……离别之际,让我们走近他们,用心聆听他们的军旅经历,听听在离别时他们为单位和战友留下了什么。

上士骆小齐:把平凡的事儿干好就是不平凡

人物卡片:骆小齐,陕西商洛人,军衔,上士,专业,装甲车驾驶员

“各车检查车辆,准备发动出库。”随着技师一声令下,车库内十余台装备马达轰鸣,烟雾弥漫,浩浩荡荡的驶出车库,只见有一台车迟迟未能出动。

“班长,挂挡时老是打齿,怎么都挂不上档……”驾驶员急得满头大汗,仍然找不出故障原因。“是不是档杆拉绳太松,导致挂不上档?”说着他走近车边仔细一听,“是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检查离合器传杆,看纵拉杆和横拉杆连接是否良好。”

驾驶员顺着传杆摸去,神了!在靠近传动箱处发现一根断了的销子掉落在地板上,他随即找出新销子重新装好。驾驶员下车后,他还举一反三地讲述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排除故障方法。这是红一连装甲技师骆小齐在离队前最后一次带领驾驶员们检查车辆技术状况,排除故障。

骆小齐曾经也是一名装甲车驾驶员,上一任装甲技师退伍后,技师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膀上。想起刚当技师的时候,他还没从驾驶员的角色转换过来,总认为连队只需要排除一般故障就行,其他故障有抢修分队,不用那么较真“抢活”。抱着这样的侥幸心态,他迎来了上岗后的第一次“尴尬”。

修理分队进行车辆修理

记得有一次部队在野外驻训,当时正值单位组织综合演练,一辆坦克行驶中出现“趴窝”,右侧的一只负重轮明显凸出,而且轮边还有黑油不断向外渗出,大家一时间都懵了圈。骆班长看着这一情况,第一时间想依靠修理分队进行修理,但是荒郊野外,依靠修理分队来修,过来的路上就要好几个小时。

这可难倒一批英雄好汉,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往上顶了。技师带领驾驶员们拿出教材开始现学现卖,集智攻关,断掉履带板,扒出负重轮、寻找故障原因……原来,负重轮内的油封由于老化,导致漏油,从而造成平衡轴缺油,各类轴承出现干摩擦,找到故障原因后,大家寻找随车器材,开始维修更换,经过两天的修理,坦克终于恢复了最初的战技术性能,经过这次挫折,也让大家深深明白驾驶过程中观察路面的重要性,现在看着进退自如的战车,大家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内心涌出满满的成就感。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故障每年都要经历几十次,每次靠修理分队排除不仅耽搁训练时间,而且还影响驾驶员技能的提高。他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后,便开始认真钻研车辆各部位工作原理,学习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并且通过多次实践得到显著提高。

在训练日,骆班长身上沾满了尘土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对装甲车驾驶员的真实写照。在连队官兵的记忆中,骆班长衣服上的油泥和身上的尘土在训练日就没干净过。一年下来,他的迷彩服最少要磨破三套,大大小小的伤疤遍布双手,有一次修理传动轴时不小心将右手食指夹伤,鲜血直流,至今都不能像其它手指那样自由伸缩。他却调侃说,这是他军旅最美的印记。

四级军士长石金林,把官兵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

人物卡片:石金林,陕西咸阳人,军衔,四级军士长,专业,炊事员

“叮铃铃,叮铃铃……”刺耳的闹钟将炊事员们从熟睡的梦乡中扯回来,大家整理好内务,穿戴好衣帽,在院外集合,由石班长整队带向炊事班,开始一天的第一项工作—早餐,这样的工作模式,石班长再坚持三天就可以给军旅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距离退伍的日子越来越近,石班长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这些天,他除了日常的工作外,就是把自己十六年来掌握的炊事专业“秘籍”和“干货”向班内的炊事员们分享,并手把手帮带大家,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石班长在新兵下连时就到了炊事班,在炊事班的两年里,他喜欢钻研,第二年年底成功考取士官学校。学业归来后,他担任了连队司务长,在本职岗位上工作认真,业务精湛,受到各级一致表扬,然后被选调机关担任出纳,改革移防后担任炊事班长。

“不管在后勤上的哪个岗位,我认为都是为官兵服务的岗位,都要树立服务意识,把官兵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办。”和石班长聊起在后勤工作这些年的经验,他总是把官兵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在连队担任司务长的时候,有一名和他身材差不多的战士的衣服型号不对,找他替换,当时衣服已经发完了,他就从自己的战备包里拿出自己的新迷彩服给他。

服务官兵没有过去时,只有现在时和进行时。在他担任司务长的时候,始终端正服务态度,将官兵切身利益摆在第一位,战士们受伤卧床养病,他督促炊事班做好病号饭送到战士床前,官兵因公外出需要报账,他主动和机关协调沟通,按照程序逐一审批上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四级军士长李忠贤:在位一分钟干好六十秒

人物卡片:李忠贤,甘肃兰州人,四级军士长,装甲车驾驶员

凌晨六点的川渝大地,天还未亮,营区周围静悄悄的。哨兵轻轻推开三排一班的班门,悄悄地走到李班长身边,还没等他张口叫哨,李班长就坐了起来,说了声“知道了”。然后他打开手电,开始整理内务,把被子叠成形以后捏了又捏,修了又修,然后把洁白的床单抹平展,没有一丝皱褶和波纹。这个动作从他十八岁开始,整整重复了十六年。

为了不影响战友休息,他左手拎着装具,腋下夹着钢盔,右手提着作战靴蹑手蹑脚地走出门口开始穿戴。还没等起床号吹响,李班长已经在哨位站得挺拔。

考虑到李忠贤为连队兢兢业业贡献十六年,连队再三劝他这段时间休息一下,不用担任哨兵,可是固执的他却说,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树立好党员的样子,越要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直到踏上火车的那一天。

李忠贤的专业是一名装甲车驾驶员,还担任连队代理排长,十六年来,他一直都在连队服役,所带战士2名提干,3人考取军校,8名担任连队技术骨干,个人荣立三等功两次,一次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二等奖,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得优秀士官,所带排两次被评为三等功排。

有一年深秋,连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演练,全连全员全装拉到陌生地域组织模拟实战训练,部队抵达目的地已是黄昏,完成宿营部署后便开始处置各类模拟情况,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折腾了一天,官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回到帐篷后倒头就睡。

但天公不作美,凌晨两点狂风肆虐,紧接着暴雨倾盆,李忠贤和另一名战士正在担任夜间巡逻哨,为了不影响全连官兵休息,他没有把天气状况报告连队,而是带上另一名哨兵,两人顶着瓢泼大雨,登上登下,将连队分散部署的所有车辆逐一盖好篷布,本来三点下哨的他,忙完后已是凌晨四点,此时雨逐渐小了,他们俩人全身都已被雨水浸透,衣服上不断向下滴水。

刚准备下哨回去换件干衣服,不料远处有几束灯光一闪一现,他细细观察发现,是蓝军小股敌人正在向我营区悄悄逼近,他赶紧派另一名哨兵向指挥所报告情况,自己留在原地进行观察,全连过来后,对小股敌人实施包围,一举俘获所有蓝军。此时天已经亮了,他们两个就这样一夜没睡,还开始发起高烧。

从那次以后,他就落下了偏头痛的症状,至今稍一变天,就感到头痛难忍。

哨位就是战位,执勤就是战斗。有李忠贤坚守的地方,就有一份安定和放心,有李忠贤身影的地方,就有一份信任和踏实。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