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显神通,抖精神,瑞金阅兵现叶坪
流星伴着启明星在东方的天际闪烁,浩瀚的苍穹开始泛白,仿佛一个久睡的老人被户外惊人的场面而吵醒,睁开惺松的双眸。
叶坪古村,1931年11月7日,黎明将至。古樟树丫上的小鸟早已被黑压压的人群吵醒。只见人们提着灯笼,举着红旗,全副武装的红军与手持梭标的赤卫队,一个方队一个方队地聚集在古樟树下,等待着一个神圣的时刻。红缨枪方队第一队的领头人,正是岽下村的后生欧阳汝万、克沭、克淳、欧阳克四人。
这天,他们将红缨枪擦洗得干干净净,新换的一圈红缨闪亮耀眼,赤卫队左臂上的袖标也是新的。
在古樟树东面的树丛中,一个新搭的舞台在悬挂的马灯、汽灯光晕照耀下,若隐若现,很是壮观,这个舞台就是红军检阅台。
清晨五时许,锣鼓开始喧闹起来。军号则一阵紧似一阵,与鼓乐合奏成战火时期特有的旋律。这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将宣布成立,按照庆祝大会预定的程序,红军要在已平整的广场上举行重大阅兵仪式,接受即将诞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以及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局领导的检阅。
欧阳克淇是在前三天得到正式消息,中央警卫局战士编入机关方队接受检阅,同时检阅的方队还有黄安区赤卫队。昨天上午,他见到了精神抖擞的欧阳汝万、克沭、克淳、欧阳克四位族亲及兄弟,他们是领队,正带着100号统一持红缨枪的赤卫队员,呼叫着响亮的口号在场地上进行方阵演练,队长欧阳汝万要求大家保持标准统一的队形、位置、持梭标姿势,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着整齐划一的队形步伐和前进速度等。
彩排休息期间,欧阳克淇带着汝万、克沭、克淳、欧阳克去拜访一个月前从四都接回的“客人”,他就是即将宣布担任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即毛泽东的胞弟(去迎接他那天,毛泽民刚从地下交通线大埔转入四都)。
毛泽民正在谢氏土屋一间小厢房内办公,一看欧阳克淇和汝万、等人来访,赶紧站了起来。毛泽民要让座,办公室内又无其他椅子,只好叫他们坐到一旁的床上。毛泽民一直非常看重欧阳汝万他们的武功,了解了大家习武的原因后,毛泽民说:“你们所学的功夫,而今用到革命的敌对斗争上,非常好呀。”
国家银行就设在谢家祠左前侧的一幢小民居里,陈设非常简陋,与中央警卫局相距不远,欧阳克淇已多次与毛泽民碰面,但刚开始不知道他是行长。
毛泽民得知汝万、克沭、克淳、欧阳克来参加“一苏大”阅兵,很是替他们高兴,鼓励说:“好好参加检阅表演,把你们岽下红缨枪队的精气神充分展示出来。”
闲聊了一会,为了不影响毛泽民办公,欧阳克淇带着汝万他们离开了国家银行。知道了“客人”的身份后,汝万、克沭、克淳、欧阳克很是开心,汝万悄悄问克淇:“刚开始你就知道‘客人’的身份?”
“我哪知道?这都是有保密纪律的,红军是最讲纪律的队伍。” 欧阳克淇解释说,“现在斗争环境恶劣,有很多敌特分子渗透。”说到这份上,大家也就理解了。
检阅要开始了,鼓点“咚咚”响了起来。迎着微曦,向检阅台健步而来的是苏维埃政府以及党和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项英、王稼祥、邓发、鼓德怀、周以栗、邓广仁、张鼎丞、曾山、何叔衡等,他们站在检阅台前依次排开站立,头顶是滋滋作响的汽灯,眼前是人山人海的欢庆队伍与群众。顿时,广场内外响起的阵阵雷鸣般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6点30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国大阅兵正式开始。百名号鼓手吹起嘹亮的军号,雄壮的号声冲破云霄。台上台下观众鸦雀无声,把目光移向检阅台。
第一方队过来了,他们是红四军组成的方队,有120名将士,队员们大都参加过大柏地、关山战役,所以作为第一批受阅部队,其寓意不同寻常。在领队、旗手带领下,第一方队的120双眼光齐刷刷地侧向检阅台,对统帅行注目礼。
随后,一个个受阅方队经过检阅台。
红三军团方队。
红五军团方队。
中央机关方队。
当指挥官把精神抖擞的赤卫队方队送入检阅方阵时,欧阳汝万、克沭、克淳、欧阳克四人肩扛梭标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的身后,则是本村本乡本区选拔出来的近百名青少年队员,个个背挎布米袋和斗笠,足穿新草鞋,精神焕发,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庄严地向检阅台前走来。岽下村那十八把同一款式的红缨枪在队伍中最为显眼,一下子吸引了全场人聚焦的目光。
“好啊,这是我们红军的后备力量啰!”检阅台上,毛泽东看到肩扛梭标赤卫队员雄赳赳的样子,不禁对一旁的朱德赞叹说。
“对,我们红军需要很多这样的后备队,今天这个后备队方队出场检阅很重要,很有影响。”朱德也大为赞叹。
此时,台上台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鼓掌声。
开国大典结束后,黄安区赤卫队扛着检阅的优胜红旗载誉而归。岽下村人更是感到光荣和骄傲,岽下十八把红缨枪接受检阅一事,在全区成为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一位年过七旬(据说是清末民初在县衙任过把总,又对兵器有所研究)、当时归隐乡村的钟老先生对后生崽们告诫道:“你们千万别小看这小小的梭标,千百年来无论哪朝哪代,梭标、长矛都是士兵作战中重要的兵器。在海外,古罗马的圣堂里,梭标还是人们崇拜的圣物;而在更古时,梭标不仅是作战勇猛的标记,而且也是君权的神圣象征哪!”
小伙子们惊讶地说:“哎哟,想不到我们手中的梭标还有这般作用?”
“你以为呢!”老把总反问道。
冬去春来,转眼,数十载时光已飞速而过。如果我们拿今天的胜利来重新审视过去的一切,就会对当年的粗矛长棍更有一番透彻心扉的理解。梭标不仅是红军前线作战杀敌的利器,更是红军精神的象征。据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解密中记载:当年红五军团的武器中就有梭标436支,红八军团有816支,红九军团有1023支,军委纵队有36支,中央纵队有3277支,全一方面军总计拥有梭标6101支,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子。
岽下人也许不会去研究梭标的历史文化,但十八把红缨枪带给他们的光荣和荣耀,却是实实在在的。多少年来,村里的子子孙孙都将那十八把红缨枪当作神物一般来爱护,这或许便是他们对中国工农红军,对自己祖先深刻缅怀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