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文献查阅,900多条注释引用,无数次的实地采访,历时5年的辛勤笔耕,《围困长春》的作者李发锁以长达40章篇幅、洋洋54万文字,围绕解放战争发生在东北的主要战役与重大历史事件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地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真实、壮阔的历史画卷。《围困长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这部让专家学者、广大读者尤为推崇,且多次获奖的作品又是如何写成的呢?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带来的报道——

呈现壮阔历史画卷
■余彦隆
1948年5至10月,被解放军部队死死围困在长春150多天后,国民党守军第60军起义、新编第7军投诚,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部投诚。长春即克,不足一月便解放了整个东北;一年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年岁月过去。在时光的漫流中,渐行渐远的历史恰像被打碎的陶罐,最大限度地去复原历史离不开客观检视、系统整理、科学拼接和艺术阐释。
那么,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长篇纪实《围困长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这部让专家学者、广大读者尤为推崇,且多次获奖的作品又是如何写成的呢?
(一)
2000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文献查阅,900多条注释引用,无数次的实地采访,历时5年的辛勤笔耕,《围困长春》的作者李发锁以长达40章篇幅、洋洋54万文字,围绕解放战争发生在东北的主要战役与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围困长春战役的发生、发展、胜利的全过程展开叙述,剖析和书写历史,厘清诸多臆断,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地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真实、壮阔的历史画卷。
“写这本书很苦,但也很值。”谈起创作的甘苦,李发锁不无感慨地说。“此前,我6年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并获多种文学奖项。可写《围困长春》这1部书,就用了我5年时间。写小说感觉上很轻松,搞纪实文学创作就大不一样。这是个既耗体力又耗脑力的活儿。”
2018年10月19日是长春解放7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老兵,70年前的长春围困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上。我有责任和义务发掘那段历史,再现那场战争。可以说,《围困长春》就是写给历史的,献给长春的。”李发锁说。
李发锁1969年从黑龙江虎林入伍到原沈阳军区某炮兵师当卫生员,直接由班长提升为副指导员,之后任指导员、教导员,最后从师政治部宣传科正营职干事岗位转业。10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顽强作风,同时也塑造了他强健的体魄。谈起当年的部队生活,他还十分留恋。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他后来进行文学创作积蓄了无穷的力量。
《围困长春》从酝酿到出版的5年间,李发锁收集整理写作材料就占了3年时间。最难写、最费工夫的是,如何破解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谣言?在成千上万的档案里,李发锁找到了共产党救助市民时罗荣桓等人签字的文件,也找到了国民党军赶人抢粮时郑洞国签字的文件……如获至宝的他心绪顿时豁然开朗,思路也逐渐清晰。为了保证创作的连贯流畅,他花费半年时间,把整理好的9本笔记、索引全部背记下来。当创作进行到某个部分,需要资料补充时,他能准确无误地翻到某一本、某一页,做到书中引用的每一段话、每一组数字都有据可寻,从而提高了创作效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李发锁用手中这支笔书写出《围困长春》这部集纪实性、文学性、史学性于一体的纪实作品。
(二)
对于长春10万守敌,为何采取“久困长围”方针?这是李发锁在创作中着力破解的核心问题,也是贯穿全书的重要问题。作家的起心动念,是否站在正义的立场,是否具有大历史观,是否肩负着尊重历史的责任使命,是检验其作品意义、价值的度量衡。
当初,写小说《细菌》时,李发锁接触到长春围困战这段历史,坊间对这段历史说法不一。作为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和10年兵龄的老兵,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澄清这段历史,不能让革命先辈牺牲了生命还背着黑锅。他钻进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决心探寻70年前“久困长围”那段历史,下功夫找回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