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围困长春》:领袖的格局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5-07 20:27

辽沈战役·攻克锦州油画(资料图)

李发锁:

有一件事请教。写这本书我有一个新的体会。我发现,统帅与将领的意见,时常是矛盾的,甚至形成一个规律,为什么?

戴旭:

这是统帅与将领所处的时空、地域不同的关系。统帅考虑的是全局,比如毛泽东、蒋介石,考虑的是全国战局形势。为了全国战局,局部有时候必须服从和让步,甚至要做出牺牲,换得全局的胜利。而处于局部的将领,他负责的只是本地区,对全国的战局不必考虑那么多,没有统帅的压力。这既是站位的高低,也是各自职责所在。主要不是组织观念高不高、全局观念强不强的问题,所以这里有一个规律,决战双方哪一方统帅与将领的意志先统一了,哪一方就一定占据主动。领袖的战略比拼,说到底要靠将领的具体行动去落实。

李发锁:

您这一句很有道理。我写书的时候认真研究了国共双方战略对决包括实施的全过程。例如南下作战的问题,毛泽东想法是攻占锦州,把蒋军精锐封闭在东北予以全歼。蒋介石看到了毛泽东的这一步,他的决策是把主力全部撤到锦州。一旦不测,迅速撤往关内。两个人都是战略对弈的高手,但是毛泽东经过与前线将领半年多的讨论、争论,终于使自己的战略主张得到落实,实施了奔袭锦州的行动。蒋介石半年来绞尽脑汁做工作,也未使卫立煌接受自己的战略安排。结果毛泽东赢了,蒋介石败了。写到这,我想不算完,还要研究为什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与信仰,最终使将帅统一了思想。国民党之所以不能统一,还是因为蒋介石和卫立煌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

戴旭:

在将帅关系上,毛泽东与蒋介石用人的原则是不一样的,蒋介石用人三个特点:一是黄埔系的,孙立人、卫立煌虽然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但不属于黄埔系,始终没有得到根本信任;二是听话的,只要听话,打了败仗照样用,例如杜聿明、范汉杰;三是跟自己关系好的,陈诚和他有多层关系,尽管能力不怎么样,照样重用。实际上,陈诚主政东北半年多,是国民党吃败仗最多的一段。用人的风格,也说明了格局和胸怀的大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